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离子可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SO4、Na、CO3 C.Mg2+、Cl﹣、OH﹣ 解析:B 【解析】 【详解】
在pH=1的溶液中大量的氢离子。A. CO3 和氢离子不共存,错误; B. Fe、SO4、Cl和氢离子间不会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共存,正确;C. Mg和OH 生成沉淀,不能共存,错误; D. Ba和SO4生成沉淀,不共存,错误。故选B。 【点睛】
不共存就是指离子间能相互结合生产沉淀或气体或水。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2-
2+
-
2+
2-
3+
2-
-
2﹣
+
2﹣
B.Fe、SO4、Cl D.Na+、Ba2+、SO42﹣
3+2﹣﹣
A.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当甲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C.t2 ℃时,溶质质量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溶液质量:甲<乙 D.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解析:C
【解析】A.由图可知,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B.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当甲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错误;
C. 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溶质质量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溶液质量:甲<乙,正确;
D. 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则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故选C。
3.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氯化钾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钾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可以与氯化铁溶液中的离子分析比较,得出显色的是铁离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将铁离子转化成了沉淀,只有氯离子和水分子留下来了,得出显色的是铁离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加入硝酸银后将氯离子转化为沉淀,但溶液的黄色未消失,可以得出显色的不是氯离子而是铁离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加水后改变了氯化铁溶液的浓度,而对离子不会造成消除,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口可乐汽水和白蒲黄酒都属于溶液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汽水和蔗糖水都是均一、稳定、混合物,故对; B、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故对
C、改变温度、增加溶质的量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故对 D、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溶解度必须指明温度;故错
故选D。
5.盐在日常生活中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添加大量的亚硝酸钠来保鲜食品 B.硝酸钾在农业上可用作复合肥 C.农业上常用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纯碱除去面粉发酵生成的酸 解析: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用盐的用途,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亚硝酸钠具有毒性,复合肥料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具有杀菌的作用,纯碱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来解答。 A、亚硝酸钠具有毒性,不能用于保鲜食品,故A错误;
B、硝酸钾的组成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料,故B正确; C、硫酸铜具有杀菌的作用,能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故C正确;
D、碳酸钠能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除去酸,故D正确。故选A
6.向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有气体生成 B.溶液中有氯化铜 C.滤出的固体可能是纯净物 D.溶液质量一定减小 解析:A 【解析】 【分析】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 【详解】
A、过量的铁粉会和盐酸反应,一定有气体生成,故A正确;
B、过量的铁粉会将氯化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溶液中不再有氯化铜,故B不正确; C、滤出的固体不仅会有反应生成的铜,也会有过量的铁,不可能是纯净物,故C不正确;
D、盐酸与铁反应,每溶解56份质量的铁,就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增加;氯化铜与铁反应,每溶解56份质量的铁,就会析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减小。但该混合液中不确定盐酸和氯化铜的质量,因此无法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A。 7.如表列出了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Na Al Si P S Cl Ar A.在显电性的情况下,表中m的值为8
B.如果失去第三层电子,上表空格内的微粒符号可表示为Mg+2 C.上表中所列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在显电性的情况下,表中m的值为8,即该粒子是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该选项正确; B、如果失去第三层电子,上表空格内的微粒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镁离子符号可表示为Mg2+,该选项错误;
C、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元素属于同一周期,上表中所列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同,该选项正确;
D、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该选项正确。 故选B。
8.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 ①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 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 ③溶液中只有Cu2+,不溶物为Fe ④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Fe、Cu A.①③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铁比铜活泼,能置换出Cu(NO3)2溶液中的铜,同时生成硝酸亚铁。①当加入的铁粉不足量时,有Cu(NO3)2剩余,溶液中有Fe、Cu,不溶物为Cu,故①正确;溶液中不能同时存在铁粉和Cu,因为它们能反应,故②③错误;④当加入的铁粉过量时,溶液中只有Fe、不溶物为Fe、Cu,故④正确。故选C。
9.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列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2+
2+
2+
2+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