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D.
解析:C 【解析】 【详解】
当KNO3溶液达到饱和后就不能再溶解KNO3了,所以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晶体先溶解一部分,然后达到饱和,不再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故选C。
10.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1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吸收的CO1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意,“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所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组成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B.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选项错误;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错误;
D.干水吸收的CO1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1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A.X的值为44
B.W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W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解析:C
W 23 0 O2 58 10 H2O 5 32 CO2 6 X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中信息知,W+O2 →H2O+CO2。A、X的值为23+48-27=44,故A正确;B、W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B正确;C、W是一种由碳、氢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有氧元素,故C错误;D、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D错误。 12.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将粗盐溶解、过滤、蒸发 B.除去CO中的CO2———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用食醋
D.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可以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到精盐,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除去CO中的CO2可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选项正确;
C、热水瓶胆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会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D、无色酚酞在酸性、中性溶液中都不会变色,所以利用无色酚酞只能鉴别出氢氧化钠溶液,不能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选项错误,故选D。 13.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4.20°C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甲(a 或b)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如图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 : 5 B.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图2中的a表示 C.只有②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0g:100g=1:5故正确;
B、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图2中的a表示,因为升温到40℃,固体全部溶解,故正确;
C、40°C时,物质甲的溶解度为40g,只有②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③恰好饱和,故错误; D、①~③中溶液溶质质量③>②>①,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故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滴加液体
C.检验氧气 D.称氢氧化钠固体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不要伸入容器内,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保证带火星部分与气体完全接触),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易潮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NaOH放在烧杯内再称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填空题
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是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图2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_____。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_____相同。 ③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_____________不同。 解析:原子 分子 A 7 最外层电子数 质子数 【解析】 【详解】
(1)由图中所示的关系可知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分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且水是由分子构成的;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弧线表示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 ①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所以x=7 ;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