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资料
一、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句子: , 。
2.描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 , 。 描写莲的体态、香气的句子: , , 。 描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 。
3.文中“ , 。”道出荷花象征君子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品格。
4.文中“ , 。”道出荷花象征君子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格。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 。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9.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个问题。 (一)象征意义: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攀权富贵。 4、“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又不敢轻侮。 (二)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的?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气:香远益清。
4、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文章主旨:
本文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1 -
(四) 本文题为“爱莲说”,却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你如何理解这一结尾所包含的深意? 答案:表达作者对知己甚少的感慨和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与嘲讽,深化主题。 (五)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
托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衬托: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作用:彼此对照,突出了莲的高贵形象和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六)作者对莲的赞美和对菊、牡丹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与嘲讽,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七)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4分) 答:相同点:都不随波逐流;
不同点:面对污浊的社会环境,陶渊明选择了隐居;而周敦颐强调人格的修养,尽管周边环境不好,但人格可以是高尚的。
(八)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答:荀子:通过环境的改变,进而改变人生。(环境可以改变人)
周敦颐:在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坚守自己的心态。 (九)体裁: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记叙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十)成语:不蔓不枝
- 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