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16、为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答: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
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7、两栖类循环系统与鱼类相比有何进步?
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善的双循环。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18、两栖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何重大变化?
大脑:两个半球已完全分开,左右脑室已分开;两半球顶部有了零散的神经细胞,即出现了大脑皮层,称为原脑皮,这是在鱼类中所没有的进步。
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底部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间脑的脑室外为第三脑室,与大脑相连。
中脑:顶部为1对圆形的视叶,左右中脑室彼此相通。
小脑:不发达,不如鱼类发达,这是与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延脑:位于小脑下方,其空腔称为第四脑室,延脑后面与脊髓相连。 分开视觉、嗅觉、听觉和侧线等
19、两栖类的肩带、腰带和四肢的结构和组成。
(1)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两栖类肩带脱离和头骨的联系加强了前肢的活动,通过肩臼与上肢相连。
(2)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通过荐椎和脊椎相连,通过髂臼与后肢相连。 (3)上肢骨:肱、桡、尺、腕、掌、指骨。 (4)下肢骨:股、胫、腓、跗蟅、趾骨。 20、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
可能起源于距今3.5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的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已经具备了与头骨失去连接的肩带、五趾型的四肢等两栖类的特征。这些古两栖动物与大约1。5亿年间在征服新的陆生环境的同时,迅速地向个方面辐射演化,但以后相继灭绝。现存两栖动物出现在侏罗纪以后,它们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既保留着远祖的水栖特性,又获得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 21、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答: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 — 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22、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
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23、现代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答:一、喙头蜥目(Rhynchocephalia): 本目是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在动物学上有“活化石”之称。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喙头蜥),仅1种。
二、龟鳖目(Chelonia): 本目为特化的类群。背腹具甲,颈、四肢和尾在一定程度上缩进甲内。我国有5科:平胸龟、龟、海龟、棱皮龟和鳖科。
三、蜥蜴目(Lacertiformes): 本目为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身形一般长形,体被角质鳞片,多数种类的尾能自断,断后仍能再生。
四、蛇目(Serpentiformes): 本目一支特化的爬行动物,穴居,适于以腹部贴地爬行,体呈筒形,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
五、鳄目(Crocodiliformes): 本目是现代爬行类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杨子鳄是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太湖周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24、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25、指出下列属于何种动物,并说明其分类地位,出现的地质年代。甲胄鱼、盾皮鱼、总鳍
鱼、坚头类、杯龙类、西蒙龙、始祖鸟。
甲胄鱼:圆口纲 发现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 盾皮鱼:鱼纲 发现于古生代志留纪,繁盛于泥盆纪,之后灭绝 总鳍鱼:鱼纲 古生代泥盆纪 坚头类:两栖纲 古生代石炭纪与二叠纪
杯龙类:爬行纲 古生代石炭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绝灭 西蒙龙:爬行纲 古生代下二叠纪 始祖鸟:鸟纲 中生代侏罗纪
26、鸟类有哪些结构特点与爬行类相似? 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恒定体温;2、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3、发达的神经和感官;4、完善
的生殖行为。
27、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动。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
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因此,恒温大大地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28、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适应。 答: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
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 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 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
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 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 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 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
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 29、鸟类皮肤衍生物的种类及羽毛的结构。 ?皮肤及其衍生物
?1、特点:薄、松、软。缺乏皮肤腺,仅有一尾脂腺。
?2、主要衍生物有: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这些衍生物中最重要的是羽毛,羽毛中的飞羽和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羽毛的类型 正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 ? 绒羽:位于正羽的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 ? 纤羽:外形似毛发,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
正羽的结构 羽轴: 羽干(羽茎):着生羽片。羽根:着生在皮肤内。 羽片: 羽枝? 羽小枝 羽小钩
30、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
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 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在心脏内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为完全的双循环。 2、鸟类气囊:
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鸟类的呼吸动作:
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2)、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3)、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有丰富氧气)排入肺内。
因此,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3、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为双重调节
31、简述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答:1、体型为流线型,体表被羽;2、前肢变为翼;3、骨骼轻而愈合,为气质骨;4、与肺相通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
32、鸟类分为几个总目,有哪些主要特征。突胸总目的各目及代表动物。
答:一、平胸总目(Ratitae): 1、翼退化,无飞翔能力。2、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3、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4、羽毛均匀分布。5、后肢强大,具2~3趾。6、骨盆为封闭型。7、雄性具交配器。8、分布仅限于南半球。代表动物有:鸵鸟、鸸鹋、几维等。
二、企鹅总目(Impennes): 1、前肢特化为鳍足。2、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3、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4、不能飞翔而适于游泳。水下潜水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km。5、骨骼内不充气。6、分布局限在南半球。
三、突胸总目(Carinatae): 1、翼发达,善于飞翔。2、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3、气质骨。4、有尾综骨。5、锁骨V形。6、肋骨上具钩状突。7、正羽发达,羽小枝具钩。8、有羽区和裸区之分。9、不具交配器。 (一)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二)鹱形目(Procellriiformes);(三)鹈形目(Pelecaniformes);(四)鹳形目(Ciconiiformes);(五)雁形目(Anseriformes);(六)隼形目(Falconiformes);(七)鸡形目(Galliformes);(八)鹤形目(Gruiformes);(九)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十)鸥形目(Lariformes);(十一)鸽形目(Columbiformes);(十二)鹦形目(Psittaciformes);(十三)鹃形目(Cuculiformes);(十四)鸮形目(Strigiformes);(十五)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十六)雨燕目(Apodiformes);(十七)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十八)鴷形目(Piciformes);(十九)雀形目(Passeriformes) 33、哺乳类是脊椎动物发展最高的一纲,其主要进步特征是什么?
答:1、在营养代谢方面,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2、肺泡的出现和肌肉质横膈的形成,增强了气体交换。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活动范围大大扩展。 5、神经系统和感官高度发达,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的有较高的成活率。
34、哺乳动物皮肤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皮肤衍生物? ?皮肤主要特点:
?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 2)真皮的韧性极强。
?3)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能感受温、压和疼觉 4)真皮下脂肪层丰富,?起着保温和隔热作用。
哺乳类皮肤衍生物复杂多样,主要由表皮衍生物的角质构造(如毛、爪、蹄、角等)和皮肤腺(如汗腺、皮肤腺、乳腺、香腺等)。
35、试述哺乳动物肾脏的结构及尿的生成。 肾脏组织:皮质、髓质和肾盂。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体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尿,经肾小管的重吸收后形成终尿。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许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管。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主要是钠盐)、葡萄糖等,最后成为终尿,原尿中水分大约仅有1%从终尿中排出体外。 36、哺乳动物胎盘由哪些部分构成?试绘胎盘结构的示意图。
答: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 37、简述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胎生哺乳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