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比例
课标解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的,重点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正、反比例的变化规律。通过简单的实例,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让学生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见每节课的备课 教学准备:见每节课的备课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13课时教学
第 1 页 共 1 页
一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让学生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准备:写有比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读出自己写有比的卡片,并看能不能找出有比值相同的两个比。 二、组织自主交流
1、什么叫做比?怎样求比值?
2、看教材第32页主题图,回答问题。
(1)、说一说图的内容,找找图中的长与宽,把相应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长 宽
(2)、写出上面所有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组织合作探究。
1、举例说明什么是比例?比例有哪几种书写形式?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归纳整理
1、比除了可以写成( )的形式,还可以写成( )的形式。
2、比和比例表现形式不同:比有( ) 项和( )两个项;比例有( )项,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 ),比例表示两个( )相等的式子。
3、若两个比的( )相等,则可以组成比例;反之,则不能组成比例。 五、检测训练 目标达成 巩固提升
六 、教学反思
第 2 页 共 2 页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 3、学生通过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那什么是比例?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二、组织自主交流
举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三、组织合作探究。
1、写出两个比例,计算出两个内项,两个外项之积,你发现了什么?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据a:b=c:d表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归纳整理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两个( )等于两个(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判定两个比能否组成( )的重要依据。
五、检测训练 目标达成 巩固提升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60:40 2.4 60 内项 1.6 = 40 外项
2.4×40=1.6×60 2.4×40=1.6×60 七、教学反思
第 3 页 共 3 页
第3课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难比例。 2、让学生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和广泛应用。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解比例的根据,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进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1、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一个比例有几个项?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能求出另一个未知项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组织自主交流 什么叫解比例?
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组织合作探究
1、自学例2,解决下面的问题。
(1)、1:10表示什么?设模型高为X米,写出一个类似的比,这两个比相等吗?
(2)列出正确的比例式并进行解答。 2、分数形式的比例你能解吗?
1.5b如:=试一试
2.5x四、归纳整理
1、解比例是求比例中的( )项,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 )。 2、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等号两边的分子和( )交叉相乘,乘积( )等。
bd如:=,则:ad=( )
ac
五、检测训练 目标达成 巩固提升
六、教学反思
第 4 页 共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