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5 1:17: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附: [蜡烛燃烧的原理]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13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 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 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第六课 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3、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

2、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难点: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14

一、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谈话: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实验方法现象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1)、水和玻璃的变化(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 (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讲解: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二、自制胶水

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

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 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

三、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一是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由于水泥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把沙、石凝结在一起,已经不能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它是不可逆变化;二是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由于馒头已不能再变回面粉,所以它也是不可逆变化;三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由于水能够在液态、固态、气态之间变来变去,所以它是可逆变化。

讲解:将水泥制作成混凝上能够构筑房屋,这种不可逆变化在建筑业具有积极作用。但水泥受潮产生不可逆变化,又会使水泥变质导致经济损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的,如把水泥与水、沙、碎石混合制成混凝土,为盖楼房、铺甬道、砌墙壁所用;而有些物质的变化是我们不需要的,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水泥受潮、森林失火、铁钉生锈等,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物质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四、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6、食盐和水泥

可逆的变化:食盐、水、玻璃的变化 1、变化的种类

不可逆的变化:水泥、木头、种子的变化

2、可逆的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科书以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为例,暗含着使学生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知识点。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一面,尽量减少消极的一面,发挥人在物质变

15

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课 铁生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3、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科学知识

1、 知道铁生锈的条件;

2、 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生锈的铜、铁、铝制品,如生锈的铜锁、铜钥匙、铁剪刀、铁钉、铝饭盒、铝勺等;放大镜。

2.每组五只玻璃瓶(其中两只带盖),五枚无锈铁钉,少量食用油、食用醋、脱脂牛奶、小苏打、纱布、筷子、凉开水、冷水。

3.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锈和锈对金属的破坏 (1)认识锈

学生观察桌上的金属制品:铜锁、铜钥匙、铁刀、铁剪子、铁钉、铝饭盒、铝盆、铝勺。它们表面生有不同颜色的锈。

提问:通过观察,你注意到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一样吗?它们的锈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

小结:不同金属锈的颜色不同。例如,铜的锈是绿色的,铁的锈是褐色的,铝的锈是黑色的。

16

搜索更多关于: 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的文档
新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hqv42qeq1wxgu8jpv9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