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变”
——对山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内容摘要】
分析我县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山区语文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如,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文言文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正确指导学生背诵,改变单一教学目的,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舍弃或者添加一些文言篇目等。 【关键词】
山区 文言文教学 诵读 笔译 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教材
综观2004年15套语文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大同小异,且选文仍是以用浅近文言写作的人物传记为主。然而对于2004年的我县考生来说,却依然....
是一方难以跨越的“深水区”。学生在校学习3年,上了几百多个学时的语文课,到头来连一篇浅显的文言文都读得疙疙瘩瘩,看得朦朦胧胧,连几个简单的文言句子也翻译不了,这不能不说是山区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2004年10月笔者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细致的关于文言文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摘要如表: 1、你熟悉的文言文篇目有哪些? 2、你如何看待文言文的学习?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你认为是? 4、你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 5、你在课外阅读过哪些文言文作品? 6、你希望老师怎样教文言文? 数据统计后发现:
第一,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补习班学生,在列出的熟悉的文言文篇目中,初中教材选文居多,占了91%左右;而为学生所熟悉的高中文言篇目却寥寥无几,............有的也只是《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这些文字浅显、故事性趣味性强的高
1
一文言篇目。
第二,79%的高一与48%的高二学生认为“文言文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有益于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能看懂一点古代的文章”;90%的高三补习班学生选择的是“高考要考文言文,不得不学”这一项。
第三,仅33%高一、11%高二、4%高三补习班学生有课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四,对“希望老师怎样教文言文”这个问题,高一绝大部分学生答得极为认真,针对个人的情况提出不少有见地的建议;21%的高二学生及72%的高三补习班学生不予作答(留空);28%高三补习学生却是简单且不友善地写上“随便”、“无所谓”、“不知道”、“爱怎么教就怎么教”、“不教最好”的字眼。
由此可见,文言文并非一开始就为学生所厌恶、畏惧,而是在时间的推移中,才逐渐成了学生眼中的“残羹冷炙”。不能回避,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出了问题。
我县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各乡镇教学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听、说、读、写”能力薄弱。加上设施落后、信息滞后闭塞等客观原因,新课标.........
和素质教育在这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文言文教学改革更是无人问津,以致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泥淖里苦苦挣扎。现就我县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做一些建议。
一、文言文要教也要学
有位教育同仁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喻作山区中学语文教学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冰山”,即使是“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巨轮,遇上它也是在劫难逃。面对这块“坚冰”,有的教师认为古汉语是僵死的、过去的语言,从实用的角度看,根本就没有去教去学的必要,学习文言文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把精力花在练习上,练习做多了,考试自然得高分。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的选题永远是文言文,说“文言文最好讲”,不过是“朗读——翻译——总结”,即使不精彩,也不至于给人留下什么批评的“把柄”。这两种表现表面看似相反,实则“殊途同归”——都认为文言文教不教、学不学一个样。
这样或排斥或轻率的教学心理在我山区语文教师教授文言文时确实存在。持有这些观点的教师,即使认真去教,也是教不由衷,日复一日中将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正确认识和学习热情,上梁不正,下梁怎能不歪?教师未能及时端正学生在文
2
言文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任由学生一本课本,一本文言注释书便打发了三年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何来的教学效率?考场上怎能应付自如?“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这样的现象在山区中学尤为突出的原因也就不难去解释了。
对于这座“冰山”,如果一味的惧怕、反对、轻视,它当然是前进航道上的“暗礁”;如果能使之融化,它将成为滋润学生心灵、催放成功之花的甘甜源泉。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思想上真正去重视文言文教学,这是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虽然与现代汉语有着难以忽视的距离,虽然文言文难教,但这决不是全盘否定学习文言文的理由。在我国古代,文言文曾经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是悠久中华文化的载体。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成语和典故来自古代汉语。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生生不息地存在现代汉语中。现在,相当一部分山区高中生没有过语言关,作文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是语言较通顺者,也是深受时下港台说话方式、网络语言以及通俗报刊文章电视剧的影响。整体语言表达逐渐趋向幼稚、庸俗、粗陋。此时,学习文言文对于丰富学生的词汇,重振汉语典雅淳朴之风有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历尽历史风浪洗涤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学习《伶官传序(欧阳修)》(第二册)学生懂得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学习《赤壁赋(苏
轼)》(第三册)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自我解脱,积极最终战胜消
极的思想过程,给学生如何面对困境以绝好回答。
最后,对于阅读面难以广阔、视野不得不狭窄的山区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积累写作素材与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越王的“卧薪尝胆”;齐王的“广开言路”;《报任安书(司马迁)》(第六册)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等故事及文段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中的有力论据。《劝学》的通俗比喻;《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于事件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谏太宗十思疏》一字贯穿、前后勾连的写作手法更是学生习作的典范。虽然写好作文并不一定非要学好文言文,但是学好文言文,相信现代文的写作水平不会至于低劣。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认为,母语决定人一生
3
的精神格局。文言作为母语的母语,单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考虑,对文言写作的文章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不教不学。
二、文言文要读更要诵
在山区中学,作为文言文传统教学方式之一的诵读显得尤为重要。
先说读。朗读,是用富含感情的声音唤醒沉睡的书面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眼、脑、口、耳同时活动,通过与书面文字的反复接触,部分字、词、句的涵义自然进入大脑。这比逐字逐句逐段讲解、分析更能消除时间带来的语言障碍,使人迅速融入文言语境,去理解古人的心情,缩小与古人的距离,从而达到领悟文章内涵的目的。“凡读书??须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看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宋·朱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朱自清也说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一半在声音里头。”例如《触龙说赵太后》(第一册)中“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赵太后的蛮横、盛气凌人,以及文中充溢的紧张气氛;《滕王阁序》(第二册)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景;《虎丘记》(第四册)中“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的中秋盛况等等须是学生自己在朗读中去感受、体会,岂是教师苍白的解释能描绘出来?如果学生能读出《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指责学生“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君子疾夫欲之而必为之辞”的严厉,也就能体会并理解了孔子当时的心情与思想主张;如果学生能区别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子、妾、客人对邹忌说话的不同语气,也就不必再去罗嗦分析每字每句。
羞涩、胆怯、拘谨是山区学生普遍的特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朗读文言文将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语感,同时也能纠正字词的读音,逐渐淡化地方语言在普通话里的痕迹,提高山区学生普通话水平。
朗读并非机械、简单的声音重复。实现有效的朗读,教师应先对作品的相关知识作必要介绍,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时代氛围等等,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朗读文章时的情感基调。在朗读过程中还应及时纠正学生在字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所以,作为一位山区语文老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