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
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 A. 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 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 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 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说明诸侯国之间形成同盟,即分封制受到破坏。 故选:D。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公元前546年”“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切入,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 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
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 A. 外儒内法 B. 殊途同归 C. 法古用今 D. 大相径庭 【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外儒内法的特点。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内则施政承秦制,为法家;外儒内法不是二者共同点,A项不合题意; B.根据材料“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汉武??乃表章六艺”,说明秦皇与汉武手段殊异;但“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表明二者的实质和后果有相同之处。即殊途同归。B项符合题意; C.秦“禁天下之以古非今”,显然反对法古,C项不合题意。
D.材料不是强调二者的区别,而是强调手段上有区别,在目的上是相同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两个朝代的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秦汉时期强化思想专制的措施和目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对比分析的能力。
3. 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
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这表明他们( ) A. 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 B. 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 C. 周于治学应重思想或学术的偏见 D. 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各人不是从学术研究角度评价六经,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六经的不同认识,不能反映对六经诠释权的争夺,排除; C.从不同角度阐述六经的重要性,不能表明是出于偏见,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六经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中国文化中基本精神源于
1
六经,正确。 故选: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本题以六经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4. 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 主张改造理学 B. 重书本轻实践 C. 注重道统权威 D. 强调学术创新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圣人之道、圣人之学等的重要性,这是在注重、维护道的统权威,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学、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创新,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5.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
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
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但是不能说明宋朝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C项错误。
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6. 《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延元辅??秉笔、随堂视众
辅”。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内阁制彻底瓦解 B. 宦官操纵威柄 C. 皇权专制的痼疾 D. 内阁首辅无权 【答案】C
【解析】A.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中“元辅”、“众辅”是对内阁大臣的称呼,这表明内阁制仍然存在。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凡内官司礼监掌印”可知宦官操纵权柄的原因来自于掌印,来自于皇权。
C.题干所给材料中“凡内官司礼监掌印兵”与“权如外延元辅”说明原本无权内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本质是皇帝专制的结果。 D.题干所给材料说明司礼监掌印权力很大,用“权如外延元辅”表明内阁首辅仍旧非
2
常重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延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
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C. 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答案】B
【解析】A.《诗经》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排除;
B.《牡丹亭》关于爱情的描述是对“灭人欲”理学思想的反抗,正确;
C.《牡丹亭》并未表现民间文学正式诞生,民间文学早在宋朝就已经产生,排除; D.材料中未体现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早期民主思想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 故选:B。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汤显祖《牡丹亭》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
本题以《牡丹亭》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8.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
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B项错误。
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C项正确。
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需要掌握军机处设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以美国汉学家白彬菊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军机处设立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9.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
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 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答案】C
3
【解析】“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是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是历史解释,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10.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
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898年”、“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1904年”、“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可知材料说的是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结合所学可知是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融入世界,发展经济以图维护统治,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故C正确;
材料说的是自开商埠和通商口岸,而非被迫开放商埠和通商口岸,故不能反映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排除A;
洋务运动诱导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清政府自开商埠和通商口岸无关,排除B;
19世纪末自开商埠和通商口岸与工业革命无关,时间上不吻合,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融入世界,发展经济以图维护统治,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中国也深受影响,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务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西方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这也间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11.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
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C.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D.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答案】D
【解析】不论“中体西用”、“进化论”还是“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主题”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史,考查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