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
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发现式学习 、小组式学习 和老师讲解相结合
发现式学习:主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主张采用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争论、辩论的开放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探索“其”的用法】 例子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 其文漫灭 7. 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 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用法 用法归类
【资料窗】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68),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祜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但因新法遭保守派反对,终被罢相。卒谥文。他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研习课文】 一、回顾前面的内容
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二、研习第一自然段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 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文中原话)
2、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待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___________为主。 研习第二自然段
3、这一段主要写了前洞和后洞的概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前洞
后洞 ②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心情:___________ 归根结底,作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 研习第三自然段 讨论:
①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③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④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一个起决定作用? 这一段写到了仆碑上的文字,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表达作者的什么观点? 三、拓展延伸:
议一议: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你认为哪个条件
最为重要? 四、作业: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褒禅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请你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褒禅山写一篇导游词。 【总结】
1.一词多义。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良乃人,具告沛公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道
有碑仆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何可胜道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过饰非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属予作文以记之 (5)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研习第四自然段段
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之”)
(2)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4)文言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见《高考六讲》)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兰亭集序》)例①中的“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需翻译。例②中的“永和”是帝王年号,“癸丑”属于干支纪年,也不需要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的成分,如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秦王购之金千斤”
应为“秦王以千斤金购之”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
成“(湖面)风平浪静”。
(具体见《语文衔接读本》167页)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