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版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复习技巧指导 - 说明文阅读方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9:59: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部编版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复习技巧指导——说明文阅读方法

三维目标:

1.明确说明文阅读的命题规律、考试题型; 2.通过中考典型例题解析,把握解题技巧; 3.在练习、讲评、体验与感悟中形成技能。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1.重点:三维目标1、2; 2.难点:三维目标2、3; 3.关键:演练法、体悟法。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①印制解题技巧和训练资料;②制成与之相应的ppt课件。 ◆命题解读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客”,全国绝大数的省市试卷中有说明文阅读的考查。阅读材料涉及内容广泛,尤其关注热点事件相关的最新科技前沿知识。目的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引导考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考点剖析

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查点主要包括: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其说明的事理。 2、理清说明的层次,明确说明的顺序。 3、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能正确理解与运用。 4、会揣摩重点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把握不同的风格(平实、生动等等)。 6、了解说明文中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

7、体味领会科技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8、对说明内容能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解题技巧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考查(要注意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既指出说明对象是“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中心句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答题格式此处省略)

(1)下定义:言简意赅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2)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特征进行具体解说,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3)举例子:举出具体的事例,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 (4)作比较: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某种事物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5)打比方:运用比喻的形式把抽象的事物说明得具体、生动。 (6)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说明对象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7)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是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8)列图标: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9)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故事、传说、诗歌、名言等来充实说明内容,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加文采,引起读者的兴趣。

(10)摹状貌:能够准确说出他的状态和形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描写更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3.要点概括、说明顺序的考查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下定义或进行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尽量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然后依次连缀起来。注意概括时不能遗漏,这样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示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①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②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③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④由浅入深的顺序。⑤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⑥由表及里的顺序。⑦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⑧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

①抓住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数采用逻辑顺序。

②把握语言标志分析说明顺序。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等。 4.分析文章(段)结构特点的考查

(1)考查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2)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②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 ③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3)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时,一般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起(领)

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5.品味语言,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考查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重视具有修辞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肯定)、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种考查类型: (1)词语指代义的考查:“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此”“其”“其中”等,有指示意义的词语如“旧的问题”“新的问题”“综上所述”等。答这一类题型时,要特别研读词语所在句的上下文,找到对应的词语或句子。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要符合文意才是正确的答案。指代词语一般指代的是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要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语言准确性的考查。 ①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删。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是……,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删掉后意思变为……,不合实际,与原意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失准确、严密和科学)。 所涉及的词语有:表估计的“大约”“左右”“大体”;表范围的“主要”“之一”“唯一”;表猜测的“也许”“可能”等。若能从文中找出与去掉词语后的句子相矛盾的语句,答题便能更完整、更准确。

②解释一些概念较新的、具有特殊内涵的词语的意思。

要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它本来指代的内容作答。

答题格式:该词语是……(写本质特点)的……(范围更大的名称)。文中如果没有对某事物下定义,就要精心地从文章中提炼表明其特点的相关内容,精心组织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句子。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换糖 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部编版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复习技巧指导 - 说明文阅读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xz9y1ptqq4mn0g1mmp04oweh0q6fq00oi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