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5:57: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

淮南市寿县二中 朱继筠

一、说教材

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思想博大精深。本文节选自《天论》,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而生产不精,政令不明,礼义不修,这些现象则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文章最后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蓄养和控制。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除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这是本文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思想及其文章特色;

2、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

3、认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的借鉴意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培养学生既要认识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

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对“人定胜天”思想在当下的辩证认识和评价。

三、说教法学法

1、高二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结合学生学过的《劝学》及对诸子思想的了解,积极激发学生多元思考,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从《劝学》中,选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句子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荀子思想及文章特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PPT) (板书: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二)解题

请学生找出标题中两个词类活用的字,并翻译标题。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学习的选文内容是1、4、5、8段。 学习的重点是天人关系。 (板书:天 、 人 )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圈点勾画和品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速读1、4、5、8段,划出每段体现出天人关系的关键句。 第一段的中心观点句:治乱非天也、时也、地也。归结:治乱由人君。 第四段的中心观点句: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归结:天不可畏。

第五段的中心观点句:人祅则可畏也。三者错,无安国。 归结:人祅可畏。 第八段的中心观点句: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归结:(人)制天命而用之。(PPT)

2、让学生诵读1、4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以及他对“天”有怎样的认识。

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非天也

治乱 非时也 非地也(PPT)

(板书:天——天行有常 )

3、诵读第5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人祅”所指的是什么以及荀子有怎样的认识。

生产不精 政令不明 三者错,无安国(PPT) 礼义不修

这些现象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这也照应了第一段的“治乱由人”。

(板书:人——治乱由人 )

4、请学生阅读第8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天人”关系。

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大天而思之 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 孰与 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 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 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 孰与 理物而勿失之 愿于物之所以生 有物之所以成

(PPT)

(板书: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

5、小结:通过以上诵读探讨,指导学生归纳明确本文的两个观点:“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延伸探究

通过学生联系当下,合作探究,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同时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又可以大有作为,那么,请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谈谈对“人定胜天”的认识。

联系当下,图片展示。(PPT) 1、敬重天,敬畏天;

2、认识规律,合理运用规律;

3、适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PT)

总之,“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

可以说,荀子这种“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其“天人之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荀子把这一时代赋予的思想运用到历史哲学领域,充分关注了人的问题,使其在对历史哲学理论的阐释中,能与“人”联系起来考察,而不再是外部自然力的附庸。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获得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形态,这种形态能出现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是极为可贵的,它至少表明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对社会、历史、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荀子的哲学思想化为实际运用,实现读写结合,学思结合。

1、完成本文重要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纳总结。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是如何辩证地看待“事在人为”,请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天——天行有常

人——治乱由人

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狱中杂记

淮南市寿县二中 朱继筠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3、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学借助注释或资料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 通过圈点勾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 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本文的思想情感。

4、 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y4801j2dw6x2101f52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