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7-2生物技术实践课时
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4·江苏南京二模)某同学进行“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比较”课题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对照实验,分别使用蛋白酶洗衣粉和复合酶洗衣粉
B.洗衣粉用量、污渍种类和洗涤温度等无关变量全部相同且适宜 C.根据相同时间内污渍去除程度的差异得出实验结论 D.根据污渍完全洗净所需时间的差异得出实验结论
解析:理解实验过程中的对照性原则是解题关键。比较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设计对照实验时,应该用蛋白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进行对照。 答案:A 2.(2014·江苏镇江二调)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干酵母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后,放置一段时间,使酵母细胞活化 B.采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法,防止海藻酸钠发生焦糊
C.将活化的酵母细胞加入到海藻酸钠溶液中,轻轻搅拌,以免产生气泡 D.制作凝胶珠时,应快速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
解析:理解细胞固定化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是解题关键。实验中,为了防止凝胶珠出现“尾巴”,注射器应离CaCl2溶液的液面远一些。 答案:D 3.(2014·江苏南通联考)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其简要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PCR技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CR技术是在实验室中以少量DNA制备大量DNA的技术 B.反应中新合成的DNA又可以作为下一轮反应的模板 C.PCR技术中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指数方式扩增 D.应用PCR技术与探针杂交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突变
解析:理解PCR技术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PCR技术是人工合成DNA的方法,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 答案:C 4.(2014·江苏苏州期末)PCR过程与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它们是( ) ①PCR过程需要的引物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 ②PCR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 ③PCR过程中DNA的解旋不依靠解旋酶,而是通过对反应温度的控制来实现的 ④PCR过程中,DNA
- 1 -
不需要解旋,直接以双链DNA为模板进行复制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理解PCR技术的原理和细胞内的DNA复制的不同是解题的关键。PCR过程与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相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1)PCR过程需要的引物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2)PCR过程中,DNA解旋不依赖解旋酶,而是通过对反应温度的控制来实现的。 答案:C 5.(2014·浙江宁波期末)下列对从橘皮中提取橘皮油的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皮中含有的橘皮油的量较多,因此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 B.为了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干燥并去除水分
C.在设计压榨装置时,要考虑容器能够承受的压力范围,防止将容器压破,导致实验失败和发生安全事故
D.将压榨液倒入分液漏斗,静置5~7天,排去下层的沉淀物及水分,即可得到澄清的橘皮油
解析:理解芳香油的提取原理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将压榨液倒入分液漏斗,静置5~7天,使水分与杂质下沉,然后将上层清液吸出,其余过滤,然后与上层橘油混合。 答案:D 6.(2014·北京石景山期末)兰花、生菜以及无子西瓜等试管苗的产业化生产依赖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下列关于此技术优越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B.能高效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C.可用于繁殖三倍体植物
D.后代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解析: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是解题关键。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后代不可能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7.(2014·广西柳州期末)根据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某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来包埋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的活性和酶的数量)
(1)从图1可以看出:固定化小麦酯酶比游离的小麦酯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________。 (2)从图2可以看出:海藻酸钠浓度为________时小麦酯酶活力最强。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
Ⅱ.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如下:
- 2 -
①活化酵母细胞:称取定量干酵母与定量蒸馏水混合并搅拌,使酵母细胞活化;
②配制CaCl2溶液:将无水CaCl2溶解在定量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
③配制海藻酸钠溶液:用定量的海藻酸钠直接溶解在定量的蒸馏水/无菌水中,配制成溶液; ④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将活化的酵母细胞迅速加入到刚配制成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⑤固定化酵母细胞:用注射器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将海藻酸钠和酵母细胞混合液滴加到配制好的CaCl2溶液中,观察凝胶珠形成。 (1)请你改正其中两处错误的操作: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形成的凝胶珠要在CaCl2溶液中浸泡30 min左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则说明海藻酸钠浓度________(填“过低”或“过高”)。 解析:理解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过程是解题关键。从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分析,图1反映了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且应用范围较广。图2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酶活力较低,原因是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 答案:Ⅰ.(1)强 (2)3% 酶的数量不足
Ⅱ.(1)③海藻酸钠溶解应适当加热至完全溶化 ④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常温再加入酵母细胞 (2)让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3)过低 8.(2014·江苏泰州期中)下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溶液为________,其作用是使________。
(2)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________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________。
(3)在用海藻酸钠包埋酵母菌形成凝胶珠的过程中,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注意用________加热,然后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后,加入酵母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4)研究发现,固定化强度强的酵母颗粒发酵效果好,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某机构利用上述装置,将2%、2.5%、3%的海藻酸钠分别利用2%、3%、4%的X溶液进行凝胶化处理,所得到的固定化酵母颗粒的强度及在28℃下发酵48 h后的酒精产量见表: 海藻酸钠(%) X溶液(%)
2 2 2.5 2 3 2 2 3 2.5 3 3 3 2 4 2.5 4 3 4 - 3 -
固定化强度 (g/30个) 酒精量(%) 930 6.7 950 6.5 990 6.5 1030 6.7 1100 6.4 1140 6.2 1170 6.7 1170 6.4 1160 6.3 依照表格分析,随着X溶液浓度的增加,________增加;用于酒精发酵效果最好的海藻酸钠与X溶液浓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为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X溶液为CaCl2溶液,作用是使胶体聚沉,即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2)图2为发酵过程,因是无氧呼吸,故搅拌的目的只是增加培养液与酵母菌的接触面,而不是增加溶氧量。(3)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注意用小火或间断加热,然后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酵母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以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4)分析表格可知,随着X溶液浓度的增加,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强度增加,固定化强度和产酒精量都较大的海藻酸钠与X溶液浓度分别是2%、4%。 答案:(1)CaCl2溶液 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2)蒸馏水 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 (3)小火(或间断) 冷却至室温 (4)固定化强度 2% 4% 9.(2014·安徽江南联考)化学降解法是一种传统的测定DNA分子碱基序列的方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图:
(1)由待测序的DNA片段获得DNA单链的方法是________,图中特定化学试剂的作用是破坏DNA单链在某种特定碱基处的________键。 (2)电泳时,电泳槽内先要加入________,再将处理好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样样品加入点样孔,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分子的带电性质,以及分子________、形状的不同,使它们在电场作用下产生不同的________,从而实现样品中各分子的分离和鉴定。
(3)从理论上分析,要想测出图中该DNA片段的全部碱基序列,按以上模式操作至少________次。
(4)若想进一步判定该DNA片段中是否含有某基因,可用基因探针检测。探针的制备是取某基因的________条链,并作________。
解析:(1)95℃高温处理或用解旋酶处理待测DNA片段可获得DNA单链。只有破坏脱氧核苷酸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