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纠纷的成因
及处理对策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园区面积由原来规划的3.5平方千米增至12平方千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纠纷日趋增多,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纠纷成因不同、责任主体不同、相应的预防处理方法也不同。除对污染企业追究责任以外,还应对环境污染纠纷做深入分析,以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纠纷,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纠纷的产生。作为我县工业园环保站的一员,通过参与园区污染纠纷调处工作及对园内大、中、小型的民营企
业的调研,目前,我县工业园引起的环境污染纠纷原因有: 一、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存在误区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有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走入了误区:所有工业企业都会带来环境污染,即然有污染发生就一定得把它赶走。从而造成厂群双方的对抗关系以至污染纠纷不断而且难以调解。这其中包括枥下村六组阻扰周边企业在环评允许范围内修建仓库一事。这是园区污染纠纷的一个特点。
二、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
规划不合理导致区域功能混乱,是许多环境污染纠纷产生的根本
1
原因。这一直伴随县工业园开发之初到现在,矛盾尤为突出。由此导致的不仅由企业与周边群众的矛盾,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在此列举部分规划不当的现象:移民新村安插在工业园中心,居民楼周边都是排污企业,所安置的部分化工企业与居民楼之间离得太近,未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这样往往易造成企业虽经规划部门批准且达标排放,但周边群众环境质量却无法得到保障,一有身体感觉不适就怀疑是企业环境污染所致;部分竹木加工厂安置在纺织厂、皮革厂的周边,由于设备故障或木竹细屑无法完全去除,随风飘至纺织厂、皮革厂内,导致其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经济损失,由此产生矛盾纠纷,其中如大洋纺织、丰台皮革与家园木业之间的矛盾纠纷较突出;又如两家陶瓷生产企业,其中一家按照规划建设的水煤气发生站就在另一家企业的窑炉旁边,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此导致两家企业产生矛盾。
三、工业园区老污染治理滞后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环境污染整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离我们经济社会日益发展,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还相差很远,老污染纠纷的处理还存在较多的遗留问题,并且深层原因涉及到园区建设之初的招商引资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由于历史问题,部分老企业是以先建设投产再完善的方式引入,其治污设施建设未按照环保“三同时”制度进行实施,由此导致部分老企业污染治理不到位。由于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等原因导致根本就没有空间来增加污染处理设施,其污染治理难,整改也难,由此导致的矛盾
2
纠纷每年都有。这也是工业园区污染纠纷的一个特点。
四、环保法律法规不完备,界定困难
其一,污染纠纷的内容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而法律规定不全面,如在工业园区附近的果园、林场和稻田由于大气污染导致其连年减产以至于绝收,责任主体如何界定;其二,环境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如对环境污染损害缺乏经济赔偿的处理程序和计算标准等。其三,基层环保部门还缺乏必要的强制执行手段。园区内大部分项目都是由上级环保部门审批和验收,而监管主体是县级基层环保部门,当出现新、改、扩或已投产项目未审批时,需报上级审批该项目的环保部门,“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污染严重的单位、企业的停业或者关闭则由单位、企业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当地县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力有限。
针对政府责任型环境污染纠纷的特点,为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觉得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县的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把社会稳定、环境质量等纳入考核内容;要逐步树立环境质量也是政绩的观念,不单纯以GDP论发展;在加强普通群众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当地政府权力部门环保知识的普及。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对生活环境的
3
需要为出发点,科学制订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做到园区开发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功能布局统筹兼顾;加快生态工业园建设步伐,推进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适度对园区内群众进行迁移,对工业园区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对工业园区周边村庄引入自来水,修建道路,积极引导失地群众入园务工。同时还必须有步骤地加大园区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四、做到纠纷调处及时、责任追究到位。环保污染问题时效性强,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公布污染举报联系电话,制定限时解决工作机制,可以有效地把矛盾和污染纠纷化解在萌牙阶段,在纠纷调处中也要注意认真受理,推动整改。首先要迅速、及时地开展调查工作,摸清事实真相,把握纠纷焦点和双方责任;其次,进行深入、细致的政策宣传,统一认识,为下一步协商处理打下思想基础;最后,协商处理方案,并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