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档-----------------
课题研究方案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实验方案
新沂市瓦窑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原因:
①教育改革和未来人才需要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更是对人才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人不仅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备适应经济社会激烈竞争的考验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目前,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还不够重视,或者重视了,却在方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因素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往往事半功倍。本课题的研究即是要探究未成年人如何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② 当代未成年人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本课题的研究即是期望抓住未成年阶段这一未成年人发展的关键时期,采取积极、稳妥的手段,帮助未成年人提高思想道德的水平,平稳、健康地度过未成年期。
③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青少年犯罪是许多人在平静的生活中偶尔听到的一个名词,但它确确实实每日每时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在于积极的引导、教育和帮助那些未成年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探索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解决以下问题:
①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影响。着重解决青春期不良因素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带来的影响。
② 如何打破道德教育只停留在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观念。寻求一条以道德情感教育促进道德养成的道路。
③ 解决社会、家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可编辑
-------------精选文档-----------------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课题将未成年人未成年期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态体验教育相结合。在操作过程中,本课题旨在通过师生的双向情感交流,消除师生间的人为隔膜,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氛围。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调节,切实解决未成年人心理、行为、规范困扰所带来的思想道德迷失问题,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进一步激发未成年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为未成年人未来踏上社会,成为健康而有所作为的人才作积极有效的准备。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本课题立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德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从而改变德育、未成年期教育、心理教育各自为阵的状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从而改变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不合拍的状况。探索一条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模式。从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应用性理论。 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会找到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可行性。
首先从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本课题以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课题主要研究未成年人的未成年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极其对道德品质的养成,探索新世纪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应用性理论、目标体系和操作模式。通过对未成年人的观察、交流、分析、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的内容因此而得到了保证,同时也具备了可操作性。
其次,从课题研究的操作者看,本课题的研究操作者以第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校内外德育工作者)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这些研究者在日常工作中,具备直接地、有组织、有计划地操作或者参与对未成年人道德心理及行为的观察、实验和数据测量,并具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的能力。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再次,从课题研究的形式看,课题研究将采用集体研究与个人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
可编辑
-------------精选文档-----------------
和操作实践相结合,校内研究和校际合作研究相结合、学校研究和社会、家庭参与研究相结合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网络。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的研究属于理论性、应用性理论及操作研究。该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品质? “道德”是泛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各种教育形式、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内心信念的支持而起作用的。
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凡是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被认为是高尚的、正义的、有道德的,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自己也会感到心安理得;凡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那就要被看成是卑劣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批评和指责,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所谓正与邪、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直与诡诈,诚实与虚伪,就是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而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经常反复地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其次是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内涵及其心理结构特征。
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处于未成年期的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而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经常反复地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而从品德的心理结构来看,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基本心理成分,简称“知”、“情”、“意”、“行”。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原则、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客观的道德要求为个体所深刻认识,就会成为主观上的道德要求,这类需要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道德情感。当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相结合,便会构成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道德动机,即道德信念,也就是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确信并愿意以之为行动指南的认识。道德信念是推动个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道德意志通常是伴随着道德行为而发生的,它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坚决地执行由道德动机引起的道德行为决定,并为此排除内外障碍,坚持始终的心理过程。
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成分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道德认识是基础和前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两个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而道德行为则为道德品质形成的终极环节。本课题研究即是试图以道德情感教育这一中间环节为突破口,利用其在思想道德教育
可编辑
-------------精选文档-----------------
中连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纽带作用,帮助、引导未成年期未成年人从道德认知开始,培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
再次,本课题要求对未成年人的未成年期生理、心理变化、行为表现和道德建设状况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人类心理发展阶段性理论认为,人生在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未成年人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因此,未成年期阶段的人生课题之中必然带有孩提时代的稚气,又要解决成人社会中复杂的人生课题这样一种特有的态势。在这样一种态势中发展,不可避免形成身心发展的落差和断裂,进而影响人的道德修养的养成。本课题的研究,以上述认识为依据和出发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研究未成年人未成年期生理、心理特点。研究这一阶段影响未成年人道德修养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寻求该阶段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养成的一般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道德灌输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未成年人掌握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爱憎分明、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道德品质。 (3)了解特殊家庭、特殊背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此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与未成年期心理特征的联系,探讨如何运用情感渗透,矫正思想道德及行为偏差。 (4)探索一条适合于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积极合作的未成年期德育模式。开发德育教育手段在这一教育模式中的利用价值和理论及实践意义。
(5)研究如何利用少先队活动这一载体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6)寻求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教育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最佳结合点。重点研究班主任在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操作、考核办法。
(7)了解科任教师在实施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教育过程中自身的道德建设和研究如何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七、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如下:
(1)前期研究(2006年2月—2006年9月)
课题研究的论证、设计与组织。包括课题的申报,课题小组的分工,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对在校未成年人未成年期道德心理现状作广泛深入的调查并进行初步分析,建立实验班、启动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工程,为师生未成年期德育情感体验结集。
(2)中期研究(2006年10月—2008年2月)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与发动工作。以班为单位,建立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跟踪档案。组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交流、探讨,尤其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工程的规模与效率。 (3)后期研究(2008年3月—2008年9月)
可编辑
-------------精选文档-----------------
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组织未成年期道德情感教育公开活动课,对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跟踪档案等资料作深入的分析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组织研究者将前一阶段研究工作中的得失作分析和归纳、总结,书写专题论文。组织课题研究总结和结题论证活动,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申报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八、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考虑到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研究方法上计划采取以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个案)研究法为主,结合必要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 (1)经验总结法。教师的经验主要来自工作实践,这也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优势所在。组织教师及时地对课堂创新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进行总结,从中获得对教育教学有益的认识和方法。这里应注意区分科学的经验总结和一般的经验总结,科学性的经验总结一定要有明确的科研目的,要有意识地采用教育科研的有关方法,最后还要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2)观察法。采用科学观察法,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研究者将运用多种观察法的类型,严格按照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课堂教育创新实践中师生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3)调查法。研究者将对在校未成年人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充分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手段对调查结果作客观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4)实验法。研究者将积极开展课题实验,在各年级设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班。组织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方法和策略。做好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经验,汇报实验成果。
(5)行动(个案)研究法。这将是本课题研究提倡运用行动(个案)研究法。研究者通过对案例经过、原始想法、效果的描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症结,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这一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易形成有效经验。
(6)文献及理论研究。任何研究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科研也不例外,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还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一线教师往往不缺经验,缺少的是理论修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九、课题组研究机构、分工及保障 ①建立课题研究领导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吕宣杰
主研人员:曹红星 马继超 袁文娟 周 义 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吕宣杰(兼) 参与者:全体班主任及各科教师
可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