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衡阳市高中毕业班联考(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宗法制遭到破坏 C. 礼乐等级制度森严 D. 出现官僚政治雏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秦惠文王、秦庄襄王来看,地方诸侯出现“王”的称号,说明当时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故答案为A项。“王”的称号出现与宗法制遭到破坏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官僚政治的雏形,排除D项。
2.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唐律》规定: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又规定: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 C. 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 D. 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因此《唐律》中对驿站制度的严格规定,有利于中央政府的文件尽快传达到地方,促进政令畅通。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邮驿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3.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4.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 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 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理学推崇重义忘利,但从材料信息来看,知识分子经商现象普遍,说明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出“士商相混”,不能反映四民社会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
5.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表示他绝非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英国学者吴芳思认为中国史籍中没有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从而否认其到过中国,而中国几乎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达过中国。据此可知
A. 当事人的陈述可信度较高 B. 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认识 C.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 历史阐释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到过中国存疑”来看,由于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对这一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的看法,说明历史阐释需要丰富的史料作依据。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当事人陈述也可能有虚假成分,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同观点不是受研究者立场的影响,而是由于占有史料的不同,排除B项;C项“即可得出”说法绝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简单化,排除。
【点睛】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作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若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了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说明了历史研究和解释“孤证不立”的道理。
6.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 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 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 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大行其道,广为流传。故答案为B项。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当时中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巩固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
7.1939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禁止使用“蛮、夷、蕃”等词来称谓少数民族,同年9月行政院又
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旨在 A. 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 B. 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 C. 加强其专制独裁统治 D.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9年”来看,国民政府采取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促进全国民众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国民政府此举不是缓解民族矛盾,联系史实可知,这一时期并不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排除A项;从时间信息来看,国民政府此举不是践行“五族共和”的思想,排除B项;实行这些措施与加强专制独裁统治无关,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同时联系所学,明确“蛮、夷、蕃”等词带有对少数民族蔑视的意味,体现出浓重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禁止使用这种称呼,以及提出以地域来称谓边疆同胞等措施,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此确定答案。 8.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80年代末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A. 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 GDP整体呈现大幅下滑 C. 国企改革一直停滞不前 D. 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从曲线图反映的这一经济增速下滑明显来看,是经济环境影响着经济增速。故答案为A项。曲线图反映的是增速的下滑,不是GDP整体下滑,排除B项;1984年国企改革即全面展开,排除C项;80年代末的趋势不是结构调整的影响,排除D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