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讲学稿
课题: 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课型: 讲授课
主备:张艳红 审核:齐永红 班级: 姓名: 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异同比较 把握形象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课前预习感知
1、阅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其作品。
3、多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名言,思考其中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情操,课上交流
(二)、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 窘态 脾气 弄堂 调羹 贩卖 腋下 挟着 揩桌子 校样 阖眼 踌躇 荸荠 茎干 门闩 抹煞
2、成语积累:先入为主 敬而远之
杯盘狼藉 不以为然
有条不紊 春风化雨
(三)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 (四)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这篇传记散文化特点就很明显。) 二.发现
三.互动交流
(一)、能力培养: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
2、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示范前四节,其余各节由学生自己先归纳、回答,教师再点评、明确),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 事件或角度 表现的性格、品质 写作方法
第?节 鲁迅的“笑” 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 略写、细节描写
第?节 鲁迅的步伐 轻捷 略写、动作、细节 第?节 品评衣着 善解人意、知识丰富 正侧面结合、详写 第?节 夜谈和待人吃饭 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 详写、细节描写 第?节 招呼来客 爱开玩笑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节 久雨偶晴的造访 和蔼可亲 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节 和海婴嬉戏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语言描写、对比 第?节 冯雪峰来访 好客、真心待友 场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节 对青年来信的态度 关心、宽容青年 语言和对比描写 第?⑴节 指导青年看电影 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 语言(直引和间引)
第⑵节 不游公园却勤出门 热爱、指导青年 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 第⑶节 不请男佣却热待客 节俭、好客 对比、细节描写
第⑷节 不吝校样纸及坐车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 语言、动作、对比描写 第⑸⑹节 喝茶和抽烟 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 对比、细节描写 第⑺⑻节 昼陪客人夜加班 惜时、勤奋 环境烘托、细节描写 第⑼节 对“时髦”的厌恶 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 环境、衣着、眼神描写 第⑽节 对鬼神的不相信 富有科学精神 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第(21)节 品尝海婴的鱼丸 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 动作 语言、对比 第(22)节 包书也要亲自动手 对工作一丝不苟 对比、细节 第(23)节 简陋的居住环境 俭朴、勤劳、待人真诚 环境、细节 第(24)节 书房就是卧室 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 环境、细节 第(25) (26)节 整个三层楼的寂静 喜静、勤奋工作 对比烘托 第(27)节 鲁迅先生病了 坦然面对疾病 对比、神情、语言 第(28)节 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 惜时、忘我工作 心理、细节 第(29)节 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 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 语言、神情 第(30)节 先生体质大不如前 一讲话就精神 神情、对比 第(31)节 妻子许先生的担当 工作如山、不得休息 间接描写
第(32)节 病中先生的饮食 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 环境、语言、间接 第(33)节 病情不断恶化 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 神情、细节、间接 第(34)节 病中的困顿 俭省、坚定 神情、间接、环境、细节 第(35)节 海婴的药瓶“玩具” 爱孩子、坚强 间接、语言、细节 第(36)节 病稍好转就会客 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 语言、细节描写 第(37)节 时刻伴随的小画 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 细节、语言 第(38)(39)节 最后的时刻 勤奋不息 细节、避讳 (二)、整体研读课文,形象分析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例:“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在学生的记忆里鲁迅总是一个紧锁眉头、目光深邃的沉思者。而这里的鲁迅却截然不同,爽朗开怀,这也是萧红笔下的鲁迅才有的独特魅力。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夜黑亲自送萧红出门,并指明隔壁'茶'字牌的标记。”——一个思想犀利的人在生活上却能如此的体贴入微,甚至在着装这么小的问题上也关注女孩子的自尊心。 “海婴吃鱼丸说不新鲜,众人都怀疑的时候,鲁迅却通过亲自品尝证实了孩子的说法。”“海婴睡觉前与病重的父亲道晚安,鲁迅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能很大声地答复他。”——当孩子处在成人世界一个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的角落时,鲁迅先生却能以慈父的柔肠用尊重与理解来回应孩子的呼声。 “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对妻子的尊重、真纯。 (1)、学生探讨,填写下表: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父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2)、教师总结如下: ①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慈爱的好父亲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④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小结、明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