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1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15:08: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1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1

一 聚焦“两会”关注“十二五”规划

1、材料一:北京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城市。据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信息,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3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8,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表示,2010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将在部分小区试点居民阶梯水价,以每个家庭每月用水量为基数进行计算。阶梯水价是指将水价分为不同的阶梯,在不同的定额范围内,执行不同的价格。使用的水量在基本定额之内,采用基准水价,如果使用的水量超过基本定额,则超出的部分采取另一阶梯的水价标准收费。 ⑴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论证实行阶梯水价的合理性。(9分)

⑴①价值决定价格。水资源紧缺使水的生产过程复杂化、人类劳动增加、价值量增加。(3分)②价格影响供求。实行阶梯水价,可以通过提高过度用水者的经济代价,降低用水需求量,促进水资源节约;可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分)③有利于调整经济利益、调节经济活动、优化资源配置。(3分)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⑵ 请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国家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实现分配的公平?(10分)

⑵①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分)

②财政政策: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4分)税收政策: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4分)

材料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⑶ 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设立的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是支持公民行使什么权利?作为公民应该如何行使这一权利?(9分)

⑶①监督权(1分)

②在权利和义务上: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遵守宪法和法律,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2分)在基本原则上: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3分)在民主监督的渠道上:通过信访举报制度,提出批评、建议;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开发表意见;参加监督听政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活动。(4分)

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⑷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功能的理解。(10分)

⑷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2分)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分)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⑤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2、“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材料一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表 步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材料二

时 间 内 容 2008.3-2010.2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想 2010.2—2010.10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起草、通过 2010.10—2011.1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认证 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2011.3 案)》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规划实施

“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行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1)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体现的政治道理?(12分) ①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3分)

②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中央起草和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过程是党不断探索和遵循执政规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3分)

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3分)

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关注公众社会心态,表明党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理。(8分) ①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分)

②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的规划反映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发展着的。(1分) ③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分)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1分)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

④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如果考生用“真理的条件性知识”回答可酌情给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8分)

①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④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⑤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每要点2分,学生回答其中四点,可给满分)

3、材料一: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年份 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 24.24 12.09 2007年 31 17.24 2008年 23.1 14.47 2009年 11.7 8.83 2010上半年 30.8 13.63 材料二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与此前的规划有着很大区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有关专家认为,全会把“民富”作为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

(1)“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3分)08、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两者有所下降。(1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分)

(2)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12分)

(2)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税收等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④完善社会保障制

搜索更多关于: 2011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1 的文档
2011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z8i08r40o0ne2d1fb3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