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海沧区姓氏源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4 12:14: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八世孙,生九子:景渊、景韦占、景默、景辉、景大、景元、景贞、景亨、景瑞,皆为知州,史称\宋九牧\。

九牧派 林披唐天宝十一年(752年)仅20岁,以明经擢第授建州将乐县令,后任惠州剌史、临汀令、苏州别驾、太子詹事。他有九个儿子,先后擢升刺史(世称九牧)。林苇兄弟九人死后合葬于莆田兴化城西尊贤里福平山之原,既今枫林积翠庵后。

长房林苇,唐建中初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议大夫,后迁西平太守、端州刺史。生三子:恕、应(前埭祖)、惠(出承林藻)。

次房林藻,唐贞元七年(791年)登尹枢榜进士,为闽中破天荒第一人。其嗣子林惠的后裔散居莆田、仙游、福州、长乐、连江、福宁(霞浦)、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岩和广东省潮州、梅县。

三房林著,唐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授归州巴东令,后迁任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其子林患,居横州。

四房林荐,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陆贅榜进士,初授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后迁任北阳县令、韶州刺史。生二子:凭、总(为石亭始祖)。

五房林晔,由明经擢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后迁任通州刺史。有二子:悫(前街始祖)、志(双石、坑边始祖)。 六房林蕴,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入蜀为四川节度使刘辟推官。元和元年(806年)授予礼部员外郎,后又迁任邵州刺史。其子林愿为莆田竹屿、东井、马院、后田坑和惠安南埔、永春埔头、龙岩上杭、江西吉安、广东诸派始祖。

七房林蒙,由林荐奏授孟陵主簿,迁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终于循州刺史。其子林孙为闽县始祖。后裔分迁闽县、尤溪、福清、永福、德化等地。

八房林迈,以经明擢第,授循州兴宁县主簿、同州长史,后迁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累迁给事中。生子林愈,为福建长乐林氏始祖,闽县、龙溪都有分支。林愈生五子:林有滋、林有慎、林有嵩、林简言、林以贤。长子林有滋居于长乐,次子林有慎居于安溪,三子林有嵩居于广东雷州,四子林简言居于福清,五子林以贤居于诏安。

九房林蔇,贞元年间(785—805年)明经及第,初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后升任福唐刺史。他有二子:长子林恩,次子林思(为仙游、长泰始祖)。

游洋派 以林昌(披之弟)为始祖。主要分布平和、福安、漳浦。昌之子萍居漳浦。萍生廷玉,廷玉裔孙和忠(开平和,其15世有信渡台有居雾峰)、和孝、和义(生大用居漳浦路下,大用生7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居平和)、子华、子德、子渊。)。 蕃衍海沧

海沧区的林姓集中居住于海沧街道的锦里、囷瑶、鳌冠三村,皆为九牧派裔孙。而东瑶林姓属阙下派。

囷瑶村 林氏属长房林苇系。明朝洪武年间,林子源从莆田北螺到囷瑶落户。因时乱族谱散轶,子源以前世序失传。从家庙正厅楹联有“九州序溯端州长考祖以闽漳并嫡,三甑祥开石甑中分宗合溪浦同支”,可知属九牧派长房。其裔孙广布漳州龙文涂白(人口千人左右)、龙海海门、杏林蔡林(开基祖林其法,人口380余人)、海沧街道的温厝宁坑(含宁店人口680人),贞庵嵩屿(人口150人)、岭上和囷瑶村的毛穴广、石囷、北市等社。囷瑶的裔孙分三大房,延蕃至28代,人口达2300人。

锦里村 林氏属八房林迈系。林迈任雷州刺史,由莆田迁居广东雷州。其妻李氏,生子林愈,为福建长乐林氏始祖。林迈11世孙林迪卜居龙溪文山后,再传至15世林绍祖,徙居漳浦玳瑁山下藩岭,再至17世裔孙林琼宗,系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授谏议大夫。元初避乱携全家迁到现在的东孚镇山边村。林琼宗生四子:2房林天用居浮宫溪头,为溪头“木本堂”始祖,其后裔分别传衍白水、龙文、港尾、海澄及东山县后林等地。大房天牖居

屿头,其后裔分别繁衍今白水镇山边村奇美等社及下田村下屿等社,建屿头林氏家庙。四房林天禄迁徙漳浦乌石(另一说迁徙云霄)。三子林天福先居同安嘉禾石湖,后居漳州,其孙兴智迁居金沙(今海沧后井),其玄孙仙童明朝初年再迁锦里,但锦里林氏仍尊天福为始祖。在厦门的林天福裔孙主要分布在集美区锦园(始祖6世林振盛,人口3850多人)、双岭村辇宝仁,东辉村顶加墩、垄尾、欧厝垄、田洋等自然村;海沧区温厝长园、海沧大路头(锦里四房,人口150人)、东屿(人口150人)。贞庵澳头林氏有200多人,其始祖名失考,开基于钱屿,后再迁澳头,先祖是否属锦里林,待考。锦里本村林氏至六世分派五大房,已蕃衍至28代,人口2700人。

鳌冠村 林氏始祖乃莆田之林让,因时乱,族谱散佚,林让于元末明初迁居鳌冠,其以前世系无从考。鳌冠林氏裔孙分五房头,已延衍至30代,人口800人左右。林让7世系孙德字辈明末移居刘山(属石塘),人口500人(含埭头、排头)。

囷瑶村后山尾 林氏属九牧派长房,明朝期间,林考从同安琼头迁居到后山尾,今裔孙延续至20代,人口300人左右。

东瑶村 林姓属阙下派宋九牧。明朝末年,长泰人林汝华三子林子用先居鼎美后迁其到灌口上塘。其一支裔孙居东瑶,分二大房,已传至23代,人口60人左右。

霞阳村 林姓人口110人左右,无族谱,始祖、何时何地迁来失考。据族人说,先祖坐船而来,建老厝70年后才建祠堂。从祠堂内碑记确定,祠堂建于雍正二年,由此推测,始祖可能最迟在清朝初年迁此。裔孙有移居新垵村许厝、东社。

新垵村林东 据族人说,林姓始祖是书垫先生,名失考,明洪熙元年(1425年)从今龙海东园迁来。裔孙人口500人。明嘉靖年间,裔孙林丽彩自三都新垵林东社,移居于同安西五都四九圳(亦称四口圳)。四口圳后裔,后由于兵荒马乱,难于安居,相继外移。至民国间,宗祠倒塌,部分族入移于同安新厝顶,合族而居。同时,林东又一支迁同安瑶头村后巷角。

谱牒 《锦里林澹斋公家谱》(长房谱)佚名编(锦里人),清嘉庆稿本。时代从元代至清嘉庆初年,世序从1—16世。各世祖有简单介绍。

《鳌冠林氏族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林琰编,光绪廿六年(1900年)林筹抄本。时代从元末至乾隆十九年,世序从1—16世。 《上塘林氏族谱》2010年编。

昭穆 琼头:君宗景庭 弘子良仕 朝文武乐 忠孝贻谋 仁义垂统 昭兹来喜 奕世其昌。 祠堂 锦里 馨德堂 位于锦里村中,为锦里林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民国十二年及1980年重修。

囷瑶 追远堂 位于石囷社336号, 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历有修葺,民国中期重修,2003年12月再次重修。 鳌冠 敦本堂 即林氏宗祠,位于鳌冠村东片252号,清建于明代,康熙重修,历有修葺。 后山尾(囷瑶)林氏家庙 位于后山尾72号。

霞阳 林氏宗祠 在霞阳西路,清雍正二年(1723年)建。 新垵东社 林氏家庙新垵村东。 祖墓

鳌冠祖墓 在蔡岭曾山。

林天福墓 在雍厝社边李森地。 林子源墓 在囷瑶风吹辇。 东社祖墓 由乌山迁赤头山后。

海沧区林姓分布表

项目 行政村 人口(人) 派系 备注 街道村庄 海沧街道 鳌冠 石塘 东屿 贞庵 754 1030 288 310 鳌冠 锦里、潘涂 估计数 刘山 估计数 囷瑶(嵩屿) 锦里(澳头) 钟山 渐美 温厝 锦里 后井 海沧 囷瑶 青礁 古楼 新阳街道 霞阳 新垵 祥露 东孚镇 莲花 东埔 山边 寨后 过坂 洪塘 凤山 贞岱 东瑶 芸尾 鼎美 后柯 第一农场 海沧农场 205 116 953 2428 224 498 2203 261 262 157 502 61 200 87 189 204 237 260 70 113 240 41 52 50 64 270 囷瑶 锦里 宁坑、宁店 大路头 后山尾为琼头派 陈 姓

人口11354人,海沧第2大姓。

得姓来由 周武王灭商朝以后,追封前代帝王的后人,把女儿太姬嫁给舜帝的后裔妫满并封他为陈(今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子孙以国为姓氏。陈胡公(满)之后有陈轸,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始祖。陈轸后裔有陈实,人丁兴旺,子孙多为朝廷重臣,满门显贵,成为望族。实公之后有陈霸先,为南朝陈武帝,共传3世5帝。

郡望:颍川郡。

入居厦门 主要派系有:

1,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为“北庙圣王派”,或称\将军派\、龙湖派。裔孙广布漳州、厦门市各县区。

开漳圣王派自五世起衍三支派,称为南江、北溪、东海支派。 2,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忠,陈邕父子从京兆万年县被谪举家入闽,始居兴化仙游县枫亭井上,迁惠安社稷坛,后移居漳州南厢山,为南院派之开基祖。陈邕子夷则、夷锡、夷实往嘉禾岛开基。此派又称太傅派,或称南院派。裔孙广布厦门市、泉州市各县。 3、唐德宗贞光年间,陈渊入闽居金门岛开基。

4,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陈姓族人随军入泉。中原固始人陈煜,避战乱迁居同安苎溪上芦村,儿子陈基娶嘉禾里禾山塔头村林氏为妻,发现浔江最南端、依山傍海的这块风水宝地,便定居于此成了集美大社的开基祖。陈四翁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开基。陈达(898—993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阳翟村,入闽投王审知麾下为承事郎,奉命震管浯洲盐场,卜居地仍曰阳翟,开基繁衍。其长子陈洪济(五代末同安县令)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至七世金门陈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义礼智信”五房,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五恒堂。明正统间(1436—1450年)智房十四世陈大益因教书携眷卜居同安城南从顺里,仍号阳翟,至今已近600年。其孙陈钧(字洪畴)再分居灌口,仍称阳翟,清初战乱,宗人又自灌口迁衍东孚(今称祥宅),故同安实有金门、城南、灌口、东孚四阳翟。同是明正统间,金门浯阳礼房十六世陈廷魁、廷祚兄弟内迁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开基,今已繁衍田洋、五显、莲花澳溪等十余社。尚有明嘉靖间浯阳信房十九世陈沧江由金门迁同安田洋前宅,继迁城内北街,开基浯阳轮北分堂。其兄陈伟迁翔风大宅。万历间,信房二十世陈基虞迁居同安西门内街。此外,西柯泥山,莲花内林、溪埔店、山前,大同后亭、浦地、下间、汀溪弯坑、新民霞美、杜桥、新店后宅等社,也均为金门浯阳陈氏分衍。

5、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义门家族奉旨分成291庄,分别迁往全国16个省市所辖125个县市。其中迁入厦门的有: ①陈璋迁居泉州开基。陈璋带家口八十七人,从江西迁入泉州太兴庄即泉州同安县义井乡(今翔安区新圩镇的姑井村),璋生子:操、振。陈振后裔在厦门、莆田、龙岩繁衍发展。 ②陈彦光迁居同安县开基。

6、南宋年间,新店陈坂村陈氏系从福清安庆社陈氏迁入,后衍至新圩诗坂等社。四世陈元达生四子:太良、太奇、太江、太源。宋末,四房陈太源徙居现海沧区马銮社,为马銮社陈氏一世祖。因抗元失败,受元兵追缉,恐被查出,受兵灾之祸,陈太源故令四个儿子逃散分离,并约定无论逃到何处定居,都要在新居点井栏上刻有“陈井”的字样,并以陈井命村名。陈太源带次子陈武和季子陈烈逃到灌口隐居銮井村(陈井)。长子陈文逃海南,三子陈英逃漳浦官浔(濠浔),又迁居今长桥镇割后村陈井自然村。灌口镇上头亭陈氏清中叶由陈井迁入。井城陈氏由临村陈井迁入。

肇基海沧 海沧陈姓多为太傅派,其次是将军派。 1、太傅派系

芸尾 陈忠14世裔孙陈洪进居莆田,至陈宓(18世)分衍泉州北门外。宋末元初,陈宓之孙陈著(字梅隐)开庄江路乾(今芸尾)。梅隐生九官(桓)、七官,即分二大房。今已传至28代,人口近千人。

莲花 明朝末年,角美石厝上店陈翿迁居东孚莲花。分莲花、南山、大溪(属过坂村)三大房。大溪始祖名白三,康熙年间到大溪落户。莲花一支裔孙到灌口三社新亭等自然村蕃衍。因族谱失散,所传裔孙代数不明,据字辈已到有字辈,推算可能已传19代。今莲花有370人、南山800人左右、过坂大溪300人上下。

搜索更多关于: 海沧区姓氏源流 的文档
海沧区姓氏源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zqg67oc0l1lh1d7s720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