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ATP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的4到5倍,但是CP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和.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肌纤维的类型
I型为慢肌纤维 琥珀酸脱氢酶 耐力
II型为快肌纤维 其中又包括快a快b快c 乳酸脱氢酶 磷酸化脱氢酶 短跑
快肌纤维的三个亚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血液的理化特性
1 血液的颜色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hb的含量和hb的含氧量 2 黏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3 渗透压是指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其中有晶体渗透压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另一种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和球蛋白
4 血浆ph成碱性,血浆的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和正常的肺、肾供能
氧解离曲线
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氧离曲线呈近似S形的曲线
(1)上段反映结合情况,氧分压在100~60mmHg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2)中段反映平静呼吸组织内气体交换时释放O2情况,在60~40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3)下段反映解离,40~15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大量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氧气。它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陡直的中下段提示:机体严重缺氧时,轻微改善肺通气,提高肺泡内的氧分
压,可显著提高动脉血的氧饱和度,改善缺氧 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右移:代表对氧亲和力下降,有利于氧的释放 因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下降,温度升高等
左移:代表对氧亲和力升高,有利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 接近线型,无饱和点 静息电位的五期
去极化0期: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历时1~2ms 负极化:1期、钾离子内流
2期、平台期,负极化过程极其缓慢,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历时100~150ms,其机制是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达成平衡,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
3期、钙通道失活,钾离子迅速外流,膜电位快速负极化 4期、细胞膜电位虽已回复到静息电位,但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离子泵主动运转机制加强,逐渐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浓度
由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出现,使其动作电位的时间程增加大,不应期延长,绝对不应期一直延长至机械化的舒张开始以后,在此期内不发生强制收缩,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发生兴奋和收缩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理
1 血管内有血液充盈 这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2 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这是两个基本条件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博出量 如果博出量增大,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但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速度加快,致使舒张压末期存留于主动脉内的血流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2 心率 心率对舒张压和收缩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显著。当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明显缩短,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升高
3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是指血液在外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主要取决于小血管的口径
4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它的血管壁的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作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
5 循环血压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的容量是指相适应,也是相对稳定
重力性休克
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的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
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类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属于儿茶酚类激素,来自于肾上腺髓质,二者均使
心脏的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肾上腺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能使皮肤,肾、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而新,骨骼肌和肝中的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不是很大,血压影响较小。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影响较弱,临床上用来做缩血管升压药 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一 训练引起肌纤维组成的改变 快肌纤维的类型可以相互转换
二 训练对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的影响
表现为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代谢专门性
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一 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运动开始前,通气量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通气量先突然升高,进而再缓缓升高,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使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下降运动前水平
二 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 1 每分通气量的适应 2 肺通气效率的提高 3 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一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1、 心输出量的反应
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活动显著增加、心率和博出量增加 2、 血液的从新分配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个器官内从新分配,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其生理意义
一方面通过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骨骼肌。
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下降,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
3 血压的反应
动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血液从新分配,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在全身性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的骨骼肌血管舒张,总的外周阻力甚至略有下降。因此,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静力性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小,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总的外周阻力增大,故动脉血压升高,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二 心血管对心输出量的适应 1 运动性心肌肥大与微细结构重塑
运动心室肥大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肥大,表现为心室和心房均肥大,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其有明显的项目特点,耐力运动员表现为全心扩大,同时伴有左心室壁轻度增加,又称离心型肥大; 力量运动员左右心室腔的扩大不明显,主要
以左室壁增厚为主,又称向心性肥大
在运动心脏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线粒体,氧化酶,毛细血管及神经支配和神经递质水平等细微结构均发生了相适应的变化 ,即心脏细微结构发生了重塑 2 运动对心脏的功能的改善
a 心动徐缓有力 在安静的状态下,长期训练或锻炼的人,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博出量增多。
b 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 在亚极量强度运动时,训练者心率的增幅小,而博出量增幅增大,总的每分输出量的增幅亦较无训练者小。 3 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在极量运动时,有训练者所能达到的最大心率虽然与无训练者差别不大,但博出量却明显大于无训练者
“j”型曲线模式
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有密切关系。不运动者呈一种自然免疫状态,而从事大强度、大负荷、较长时间且频度较高的运动训练者,免疫机能会被强烈抑制。而适中的 运动组合方式,既能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又能有效地提高免疫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人们发现适中强度的经常性身体运动可明显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率,而大强度运动训练者则会使之明显升高。三者相比,形成一条类是“j”字形的曲线 “开窗户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大强度急性运动时,应激素激素的急剧升高以及血流动力学发生的急剧变化,导致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快速动员入血,使淋巴细胞数量在运动期间急剧升高,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明显改变。受一次性急性运动影响,免疫力可持续3~72小时。在这一时期,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并极易获得“插足”的机会,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染率升高。以此表明此阶段外界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因为这时机体的“窗户”未像平时那样“关闭”着将病原体拒之门外,而是将其“打开”放任它们进入人体,故此期运动员易感染率明显上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