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陆俭明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9:25:3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陆俭明,男,193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有《陆俭明自选集》、《现代汉语句法论》、《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现代诒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选集》、《现代汉语虚词散论》等。

在我们语法课的书单上,这本书被列为了重中之重,老师说:如果只要买一本语言学的书,那就是这本书! 但是注意,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速浏览式的通俗读物,也不像以上提到的书——兴致来了几乎能一口气读完。它红楼梦一样,如果你想两天读完红楼梦,那么很快就被其中的繁文缛节弄得看不下去了。同样,这本书不适合飞快地阅读,因为其概念密度相当大,想快又快不了的感觉是很痛苦的。请用品茶的心态慢慢阅读这本书,比如,我把书中比较分析比较繁杂的例子标记出来,有点空闲的时候,就读上一个例子的分析,也会感到在思路和方法上颇有收获的!

成果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国家教学名师、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和沈阳教授合作,在为北京大学本科生多年开设全校通识课“汉语和汉语研究”讲义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补充写成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列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于2003年出第一版,2004年出第二版,面向全国和国外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发行。迄今本书已印刷6万册(根据版权页印刷次数计算)。本书曾获得北京大学2005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和2006年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是近年语言学研究普及类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最品。 1. 本书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本书如书名所示,主要内容包括十五讲:除了前面第一讲“关于汉语”和第二讲“汉语研究概述”外,后面十三讲分别介绍了当代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的理论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结构理论”、“变换理论”、“特征理论”、“配价理论”、“空语类理论”、“移位理论”、“约束理论”、“指向理论”、“范畴理论”、“认知理论”、“语用理论”、“类型理论”,最后还讨论了汉语研究和应用的问题。本书的内容对于宣传普及汉语研究知识和推动汉语语言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2. 本书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本书作为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普及性读物,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本书主要是有通识作用的普及读物,又是有引路作用的汉语研究参考文献。

从一方面看,本书首先是一本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的参考读物和人文修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读者对象主要就是大学生,而且主要是非语言学专业的大学生(包括理工科的学生)和广大社会读者。汉语和汉语研究的内容当然远不止现在写在书里面的专题。这本书中侧重介绍和讨论能够反映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一些较新的认识和比较重要的成果。同时还考虑到一本书或一门课的内容应相对集中,加上当代的各种语言学理论大多都是基于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包括句法、语义、语用等)建立起来的,所以本书主要就以若干重要语法理论或研究方向(广义地都称之为理论)为线索,把有关的内容串联起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应该具有“汉语研究概况”一类著作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本书讨论了语法研究和语言应用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几乎涉及到所有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热点的研究课题,因此本书的对象也可以是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初入门的汉语研究者和爱好者。虽然一般说,对于语言学的爱好者和专业学生(更不用说高层次学生),必须能够通过学习自觉地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主动地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独立地观察发现语言事实和找出研究的题目,这其实是一种“基本功”。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面对语言研究的众多现象,也确实需要有一本书给后来者“指点迷津”。本书分别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为“路标”,讨论了汉语中一些已经有了初步解释的语言现象,这是想说明也许走其中的某一条路可能到达一个暂时的终点;同时也讨论了汉语中一些存在着争议的语言现象,这是想说明也许可能沿着不同的路继续走下去;另外还指出了一些没有真正解

决的语言现象,这是想说明也许还可能试探着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也具有“汉语研究入门”一类著作的作用。

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是以讲为单位划分的,共分为十五讲,涵盖了15个专题,分别是:关于汉语,汉语研究概述,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指向理论与语义指向分析,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语用理论与语言运用分析,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和汉语研究与汉语研究的应用。 一、把字句

回顾整本书,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解决问题的步骤非常有逻辑性。书中举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例子,如吃VS喝,看VS看见,动词+了+时量+了,还VS更等。纵观本书中的所有的理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移位理论分析把字句的过程。作者先阐述对于把字句的研究历史,罗列了过去主要的研究成果,即主语说和宾语说,然后举出反例,再以这些成果的不足之处为切入点,提出了简单动词把字句都是由特定的句式变换而来的,即施事主语的位置可以在动词的前边,也可以移位到动词后边。“简单动词把字句”都一定是主语可以后移的这类动词的结构变换形式。①即: (62)a1.几个犯人跑了。 →a2.(牢房)跑了几个犯人。 →a3.把几个犯人跑了。② (63)a1.矛盾暴露了。 →a2.暴露了一些矛盾。 →a3.把矛盾暴露了。③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把黑板上的字擦了”是成立的,“把黑板上的字写了”却不成立?这个问题在看到了上述的名词移位转换成简单动词把字句的时候一下子便豁然开朗。可以这样来阐述,即:

A1.黑板上的字擦了。

→A2.(他)擦了黑板上的字。 →A3.(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 B1.*黑板上的字写了。 →B2.(他)写了黑板上的字。 →B3.*(他)把黑板上的字写了。

由此可见,由于B2句中黑板上的字是宾语,因此他写了黑板上的字是一般的主+动+宾的结构,但是,反观B1句黑板上的字写了就不成立了。因此B3句也不成立。

二、“跟??一样”句式

在看《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摸索着解决问题的线索脉络,但是遇到了很多的疑惑。

1.本书中在解释“跟??一样”是这样说的:在表示比较的时候,“跟??一样”中的“一样”是形容词,在表示比拟的时候,“跟??一样”中的一样是助词。表示比拟的“跟??一样”与“像??似的”“存在着一系列平行现象”④。这一点阐述,我觉得对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本书中的一个例子我存有疑问,即在表示“比较”的语法意义时,需要添加状语成分,可以在“跟”前,也可以加在“跟”后⑤;而在表示“比拟”的语法意义时,状语性成分只能加在“跟”前,不能加在“跟”后⑥。本书是这样例举的:

(40)c.你呀,真笨,脑袋跟木头一样。

(完全/确实脑袋跟木头一样。/*脑袋跟木头完全/确实一样。)

该例子阐明的是在表示比拟的时候,跟后面不可以加上状语性成分,但是,汉语的语言事实却表明我们更倾向于说“脑袋跟木头完全一样”,甚至我们会觉得“完全脑袋跟木头一样”有一点别扭。这个问题是不是与我们平时都将完全一样放在相邻的位置来使用有关系,也就是说可以用约定俗成来解释这一问题,可我总觉得不妥当,但也没有找出其中的原因。

2.本书中空语类分了几种情况,即“省略型空语类”、“移位型空语类”和“隐含型空语类”。例子是:

(44)e.(他打算)[se洗那几件衣服] f.(父母嘱咐他)[se洗那几件衣服]⑦

阐述是:(44e-f)中V前NP位置(即主语位置)没有词语,不过这个位置的词语既不是临时没有出现,也没有移到别处去,而是根本不能出现。⑧

这里作者做出的说明是根本不能出现,重新标注为: (45)e.(他i打算)[sPi洗那几件衣服j] f.(父母i嘱咐他j)[sPj洗那几件衣服k]

可是,我们如果将e这句话说成“他打算他洗那几件衣服”或者“他打算自己洗那几件衣服”⑨应该也是可以成立,那么这里的“他”和“自己”是否就是这“不可出现的词语”呢? 3.本书在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的时候有这样的例子: (10)a1.我不喜欢吃米饭。→a2.米饭我不喜欢吃。 b1.我不喜欢踢足球。→b2.*足球我不喜欢踢。

之所以(10a)的变换形式成立而(10b)不成立,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因也不在于变换规则,而跟词义的搭配有关,也就是“吃”跟“米饭”的搭配和“踢”跟“足球”的搭配在语义上有差别。“米饭”只是

可以吃的东西中的一种,而可“踢”的球类却只有足球。正是这种词汇搭配的差异才造成了(10)中相同结构变换形式的差别。⑩

根据作者所作的介绍,是不是可以推出,如果踢的球类还有别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可以成立的呢?根据这条逻辑推理的脉络,我们用性质相同,但是搭配的词语不限制于一个的“打”来取代,即 C1.我不喜欢打篮球。 C2.我不喜欢打排球。

这样的两句话是否可以转换成: D1.篮球我不喜欢打。 D2.排球我不喜欢打。

转换以后的D1和D2我们仍然会觉得有点奇怪,如果这样的画面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喜欢打篮球/排球,而是喜欢踢篮球/排球或者拍篮球/排球,等等。这样的情况在通常的语言事实中是很少出现的。在表示通常意义上的不喜欢某种运动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的是这样的形式: E1.打篮球我不喜欢。 E2.打排球我不喜欢。

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形式,而不可以用“米饭我不可以吃”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呢?我的解释是“篮球”、“排球”和“米饭”是不同语法层面上的单位,篮球和排球可以看作是词层面上的单位,而米饭即使不是短语,也是具有短语性质倾向的语这一层面上的单位,米和饭的结合没有篮球和排球那样的紧密,在后面出现不喜欢的时候,更容易引导不喜欢的食物和不紧密修饰的部分,产生“米饭我不喜欢吃,但是菜倒是很喜欢吃”这样的潜台词,而不会产生“米饭我不喜欢吃,我喜欢喝”这样的潜台词。再来看D组和E组,由于喜欢既可以修饰动词,还可以修饰名词,当句中出现的名词是词层面的而且紧密结合时,势必引导人们认为不喜欢的对象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对这一事物所采取的动作,因此会产生“我喜欢拍篮球,踢排球”的潜台词。

所以当我们要强调的是其的整个运动过程,就必须将动词和名词放在一起,成为不喜欢后面的动宾词组,强调其整体。因此,必须采用E组的形式来进行对运动整体的否定。

综上所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作为一本对外汉语专业的入门,以及提升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但是有些例句仍需斟酌斟酌。

从第三性的写作视角关注女性生存

铁凝一直被认为是国内“女性主义写作的典范”。她试图用第三性来表达自己理想的写作境界。她认为获得第三性的视角会有一种超越之感。

铁凝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人们经常会问到这个女作家写女人怎么现在写男人了呢?但是很少会问一个男作家这样的问题。”铁凝表达了她的不满,“我最希望的就是达到第三性的写作境界。这个思想的萌芽在

搜索更多关于: 陆俭明 的文档
陆俭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zzbg97bpl3fre38i3o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