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35 错误率 34.3% 采集者 *** 采集 学校 *** 新授课 √ 基本 题 综基础卷期末试卷 型 合 第二单元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拓展 课时 时 课 练习 单元 √ 机 型 课 总复复习√ 习 课 教学简述 这个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能否用《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知识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相差数的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这个学期中重点要解决的是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中一种类型,即“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把差的表述句从问句变成了条件句,相比较的两个数量中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数量变化成了要解答的问题。 ◆典型错题 题目: 解决问题
21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算算每个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球? B盒中A A盒中有25个玻璃球 的玻璃球个数比A多 B盒中的玻璃球个数比C盒 B B B盒中有多少个玻璃球? □○□=□
C中有多少个C 玻璃球? □○□=□ 学生错解:
求B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25+15=30(个)
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错误1: 40+18=58(个),11个,占31.4%。 错误2:30+18=48(个),1个,占0.029% ◆原因分析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求B盒中玻璃球个数时,解答错误的很少,其中有一位学生因忘记进位而导致结果计算错误外,其他的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解答。而在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时,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一样的错误情况,那就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22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本册教材编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很显然不管是求B盒还是求C盒中球的个数,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之所以在学生解答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对错差异,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题目在两个量关键句的表述方式上不同。即:
求B盒时,关键句把未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未知量比已知量多15个,求未知量;
求C盒时,关键句把已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已知量比未知量多18个,求未知量;
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他们很容易被一个“多”字所误导,看见“谁比谁多几”,想当然的就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并没有去考虑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这样的孩子在解决完问题后,也很少会把自己求的结果再放回到题目中,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目,他们认为有了结果就完事了。
另外从试题的编题形式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这无形之中又加大了解题的难度。特别是在求C盒时,必须通过已知B盒的前提下进行。这种中介桥梁关系的建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数量关系的转化和联系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一些的孩子,往往没有耐心去花时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一个问题找到条件后,就是为了快些得出答案,而不关心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生在解决C盒问题时出现这样的错解,很显然是对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分析能力不够,所以在学生一开始接触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应该让每个孩子经历分析、思考解决应用题的过程。特别是在两个量数量关系的分析上,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表面形式上。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的分析解决过程才是正确有效的?在新授课伊始就应该逐步渗透下去。 ◆教学建议
在教学此类应用题时,能让学生根据差的表达句,判断大小,决定算法:建立起“问题——条件——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表达训练:根据 ,知道()和()比,()大,()小,要求(),用 (算式)求。语言训练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要理清学生的推理过程,养成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 ◆资源链接
其他教师建议:
23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教师甲:应用题的分析中,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能通过对关键句的分析,试着画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两个量的多少,并用图形结合的方式来直观理解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教师乙:.可以先试着给孩子们一个分析的模式:根据(关键句),知道( )和( )比,( )多( )少,要求( ),就是求(较多量),用(加法).每个应用题呈现后,都能让孩子们试着这样说一说.如果能做到这样分析,解决两个数比较的逆向应用题也就不在话下。
其他教师建议的共性是: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要给学生一个分析关键句(已知条件)的模式,让学生在看到一个应用题后,不是盲目地根据“多或少”这样的字眼,就决定计算的方法,而是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并可以适当借助线段帮助理解。而且要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鉴于前面的思考,解决此类应用题可以借鉴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1) 钢笔比圆珠笔少6支。
板书:( )和( )比,( )多( )少
(2) 篮球比足球多8个。 (3) 红花再加5朵,与黄花的朵数同样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展开。(板书课题)
二、 展开
(一)看图提出问题。(课件呈现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 蓝车行驶了53米 (2) 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米。
2、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红车行驶了多少米?
小结:这样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一道基本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而在应用题中这两个告诉我们的信息就称之为“条件”,也就是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能组成一道最基本的应用题。
3、解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是那句?(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米。)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用( )和( )比,( )多( )少说一说。
24
------《吾爱网络项目》精选教育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4、根据这句关键句,我们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出红车和蓝车之间的关系。 老师示范画线段图
师:我们用这样一段长度的线段来表示蓝车行驶的53米,那红车行驶的路程应该怎么画?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依据红车比蓝车多17米得出红车的线段比蓝车画得长一点。 5、要求红车行驶了多少米?在线段图中指的是哪一段?
小结: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示蓝车的线段短,说明蓝车行驶的路程少,(板书:少)表示红车的线段长,说明红车行驶的路程多。(板书:多) 6、列式
师:现在看着线段图,你能列式解答吗?(口答)
师:为了更完整地解答应用题,我们在列式计算后,还需要写“答”。 板书完整解答过程,并强调冒号写在“答”字的右下角,写完后最后写上句号。
(二)师:主题图中除了呈现了红车和蓝车,还有绿车呢!我们来看看绿车行驶的情况吧! 1、直接呈现问题
红车行驶了70米,绿车比红车少行驶32米。绿车行驶了多少米? 2、分析在这个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3、根据这样的条件和问题,我们试着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仔细阅读学习要求,按照要求的3步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
(1) 找出关键句,先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 根据题意,你能试着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吗? 70米 红车
绿车 ? (3)
列式计算,并写答。
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