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种回归题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此,我们特别设置了本学案,列举部分示例,以期对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在所选诗歌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题型一 形象比较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典型 例题 翅垂。 咏蝴蝶 [北宋]谢逸 桃红李白一番新,对舞花前亦可人。 才遇东来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 注:①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此处借指少女。②
伊:第三人称代词,词中指蝴蝶。 两个作品都刻画了“蝴蝶”的形象,两个形象有何不同? (续表)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两首诗词中“蝴蝶”的外在形象。 (1)第一首词中蝴蝶特点:花间成双成对飞舞。 步骤 演示 (2)第二首诗中蝴蝶特点:花前自由自在飞舞。 2.从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蝴蝶的不同作用。 (1)第一首词中“双双对对飞”反衬少女孤单无聊的形象;“惹教双翅垂”表现蝴蝶对怀春少女的同情。 (2)第二首诗中“游遍满园春”烘托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张词的蝴蝶,是概括的形象,强调了其“双双对对飞”的答案 印证 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垂。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
C.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
D.王勃诗的第三句,“晚”字既写秋深也写诗人已是暮年,再加上句首的“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跌宕起伏。
解析:“诗人已是暮年”错误,“晚”表现了季节的晚和天色的晚。
(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
答: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
诗意速通:
王维《山中》: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王勃《山中》: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题型二 语言比较
典型 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