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翻译与文学现代性
作者:耿纪永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02期
摘 要:和同时代的文学期刊相比,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有一个突出特征,即时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通过梳理《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情形,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现代》的现代主义取向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取向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赞助人(现代书局和编者)以及译者的诗学观念有密切关系,翻译参与构建中国文学现代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现代》杂志这个个案可以看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绝不仅是单纯的不同语言间的符号转换行为,而更是一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阐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赞助人以及绎者的政治倾向和诗学观念等,都会对翻译行为(如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等)产生影响。《现代》杂志不仅通过创作也通过现代派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文化行为深刻地参与、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现代派诗歌翻译;赞助人;诗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076-08
创刊于1932年5月1日的文学月刊《现代》,不仅因为是“一·二八”淞沪战争以后在上海最先问世的大型文学刊物而受时人瞩目,更因为它成就了中国的现代派文学而载人了文学史。诚如王宁所言,现代主义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一些倡导现代主义的中国文学先行者的介绍和实践密切相关的,而他们的介绍和实践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的中介来完成的,当然这种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意义转换而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翻译和阐释。因此从翻译文学的视角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现代性形成和历史演进无疑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翻译尤其《现代》杂志上的现代派诗歌翻译就正是一个适宜的个案。和同时代的文学期刊相比,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通过对《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情形进行梳理,我们得以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现代》的文学现代性取向加以分析,认为这种取向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赞助人(现代书局和编者)以及译者的诗学观念有密切关系。
尽管中国的现代派文学译介可以追溯到1915年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但直到1925年李金发发表第一部诗集《微雨》,才算是揭开了全面移植欧美现代派诗的新的一页,中国的现代派诗歌翻译也进入了新阶段,或可说是黄金阶段(1925—1937年)。
首无来看该阶段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概貌。据《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我们首先对1925—1937年间主要文学期刊上刊载的欧美现代派译诗进行了统计整理(见表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