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比如“反”和“返”
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跡”和“迹”。
3.繁简字
【含义】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
如今通行简化字的来源:
1. 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2..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3. 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 4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5.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同形字 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 臘 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 腊 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②同音字代替 后—後 “后”原表示君主,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
③两字共简为一形 钟——鐘(鐘鼓),鍾(一种容器) 获——獲(猎獲),穫(收穫) 复——復(反复),複(复杂)
第四章 词序
【含义】词序又叫语序,是词语在句子中的前后次序。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靠词语的组合顺序來表现。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变化化。基本次序为: (定语)+主语+[狀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词序,主要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兩类,還有行为数量表示法。
一、宾语前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定语)+主语+状语+宾语 +谓语+补语
(一) 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
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詞有三类: 指人的:誰、孰;
指物的:奚、曷、胡、何; 表示处所的:安、焉。 如: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 彼且奚適也
君何患焉?(《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二)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
①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須是代词。
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或无定指代词“莫”的句子。 如;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鄭風·褰裳》)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28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
(三) 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用代詞“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姜氏何厌之有?(《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
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2.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四) 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出现原因:
①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谓语 ②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二、定语后置
1、“中心詞+之+定語+者”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中心詞+定語+者”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織》)
3、“中心詞+之+定語”
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中心詞+而+定語+者”
如:晋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三、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 一般的方法:將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 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傳?文公十六年》)
第五章 古汉语主要句式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判断句的主要区别
如: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語来充当,不用系词“是”。
二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二)古代汉语句的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宣公二年》) 2、主语+者+谓语+也 大弓者,武王之戎弓也。(《左傳?定共八年》) 3、主语+者+谓语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三十一章》) 4、主语+谓语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經·北山經》)
(三)古代漢語的否定判斷句
今京不度,(京)非制也。(《左傳?隱西元年》)
(四)关于判断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是”字在先秦一般都不是作为判断系词出现的 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用“为”的句子绝大多数是叙述句 如: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为”是一個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現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句。
3、“乃、诚、则、亦、皆、即、必、”和“维、惟”等詞常用於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它們都不是判断系词:前者属于副词,后者属于语气词。 如:梁父即楚將项燕。(《史記?項羽本紀》)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 表示等同关系
如:子之所慎:齐、战、疾。(《論語·述而》)
(六)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