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表达条件、目的等逻辑关系 如:夫战,勇气也。(《左傳·莊公十年》) 3、表示因果关系
如:良庖岁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二、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或意念(意义)被动句: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
1、“于”字句
受事主语+谓语动词+於+行为主动者
(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如: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 2、“为”字句(包括“为……所”句式)
受事主语+为+(行为主动者)+(所)+谓语动词 如:父母亲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3、“见”字句
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盆成括见杀。(《孟子?盡心下》) 4、“被”字句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贞也。
三、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若、奈)……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怎么办”、“怎么样” “为什么”“怎么能”(做状语时) 如: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2、……孰与……(“孰若”、“孰如”、“何与”、“何如”、“奚与”、“奚
若”等 )
“某同某相比,谁(哪一个)怎么样”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蔺列传》) 3、何所……
“所……的是什么” 或 “……什么”。 如: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4、何(奚)以……为
“要……干什么”、“哪里用得着……”、“为什么要……”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5、不亦……乎
“(难道)不是……吗”、“岂不(是)……吗” 如: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6、“得无……乎(耶)”
“恐怕/莫非……吧?”、“能够没有……吗?” 如: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7、“无乃……乎”
“恐怕……吧?”、“岂不是……吗”
如: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8、“何……之有、 “……何有” 、“何……之为”
“有什么……呢” 、“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关系” 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第六章 词类活用
一、词类活用的含义及与兼类词的区别
1、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2、区别:
词类活用:临时改变词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 兼类词:一個詞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詞性。
二、使动用法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1.定义: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用动宾式的结构去表达兼语句式的內容。 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等。 2、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麽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 4、名词的使动用法
即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成为(或具有)它自身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天子不得而臣(之)也,諸侯不得而友(之)也。(劉向《新序?節士》)
(三)意动用法
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异同: 相同处:
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
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为一般动词
含义:名词 临时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功能,用來表示与人或事物本身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說苑?貴德》)
(五)名詞用作狀語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走:向西逃走。 2.表示工具或依据 “用……”、“按照”、“依據”等。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
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3.表示对人的态度 “當作……那樣”、“把……當作……”“像對待……似的” 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4.表示比喻
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像……一樣” 如: [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既不是並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必有一个名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蹠》)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 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如: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如:是欲臣妾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6、名词用“而”连接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鹽鐵論?相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