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所以我觉得这个会开的非常及时,也很有前瞻性,也感谢所有的主办方在这样的主题上提醒大 家一下,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现在的孩子就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和主力军。这些孩子被这样一群父母养育出来,他们20年、30年之后的人格会是怎样的?在 国际上和其它国家的人如何进行经济、政治方面的谈判,有一些是可以预测的,所以这个会议也非常有意义。
我的题目是“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主要讲四点: 第一,先跟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不同时期生理、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世界最主要的是爸爸妈妈怎样对待他,如果不很好地对待他后面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介绍。 第二,当今社会转型期我们父母的心态是怎样的?我看在座很多人也是父母,我也是妈妈,我们的心态是怎样的。
第三,我们预测一下这样心态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在人格方面会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误区和挑战。当然,我觉得会有好的一面,但我今天不谈好的一面,主要谈的是误区和危机。
第三,对策。从国家和个人层面讲一下对策。 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生命进程中表现出的系统连续性的变化,首先是两个点规定好了,不是从出生,而是从受孕开始一直到死亡,它的变化会有一些系统性和连续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有规律可循。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发展的众多学科中最大的一门学科,它既有常态发展,也有特殊发展。作为人类来讲,这个群体有一个共性,但对于一些个体来讲又有 一些个性。发展学三个研究领域,一是生理,二是认知(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语言),三是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情感和人格。今天我重点放在第三 方面,就是心理方面的发展。
这三方面不能割裂看来,我们在社会上都可以发现,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就特别好,我经常听有的爸爸妈妈讲我儿子小 学的时候一直考第一名。但后来有的孩子在初中开始出现,有的孩子在高中开始出现,慢慢就不行,就是情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爸爸妈妈只注重孩子学习好,但 没有注重孩子情绪方面的发展。
简要说一下人类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观,主要讲一下中国。中国有一个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某种程序上与西方发展心理学理论不谋而合。对小孩青春期的描述不是很多,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关于人的心理学有很多的理论,其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是埃里克森说人生发展是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2岁,处于婴儿期,基本心理是对外界信任 或不信任,人际交往关系范围主要是妈妈,小鸡谁给它喂食它就跟谁走,孩子也是,谁给他喂食他就与谁亲,这是照顾关系。刚才TODDY也说了,那个妈妈对孩 子没有依恋关系。对有的小孩来讲是奶奶的,对有的小孩来讲可能是爸爸,0—2岁,照顾者特别稳定地在孩子旁边存在,而且对孩子的呼应有求必答,比如孩子哭 了,妈妈马上知道给他换尿布,有的知道给他喂食,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很舒服,情绪也能得到发展。
3—4岁是儿童早期,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要有自主性的,学会什么时候要叫妈妈,要尿尿,开始拉屎,有时候他可能做不到,比如晚上尿床了,地上有一滩水,宝宝尿的吧,这时候他有羞耻感,这时候父亲加到了这个关系当中。 5—8岁是游戏期,这时候小孩还形成一些主动性,比如他要去玩玩具,孩子要设计整个游戏,怎么打仗,女孩就喜欢过家家,玩布娃娃,会有主动性。 而且玩的过程中他会与其他人形成关系,比如小孩想唱歌,而爷爷在睡觉,妈妈说我们先不唱,等爷爷睡醒了再唱,这时候他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 做。他有主动性,当越过边界的时候他会学会边界感。这时候人的范围扩大了,变成了家庭。
9—12岁他开始慢慢在乎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对父母的评价上,转向了学校。家长有这样的体会,等孩子小的时候听你,大了之后就不一定完全听你的话了,会重视他的小伙伴,更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这时候学校、社区,共同认识的人对他的评价更重要。
13—19岁青春期,这时候会形成对自己,对世界,对他人等等同一性,统一的认识。有些人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就会出现同一性的混乱,就是我到底 是什么样的人,前一刻觉得自己在山峰上面,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下一步觉得自己是最糟糕的,老师看到我没有打招呼,老师根本看不上我,就爹如情绪的低 谷。这时候非常在乎同伴和同学。
20—40岁是成年早期,主要冲突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重视朋友和配偶。 40—65岁处于繁殖期,养育后代,有的人不愿意成为爸爸妈妈,他的某一部分会滞留在这个时候,这时候人际关系会是同事和家庭成员。
最后是老年期,有的老人很绝望,有的老人很抑郁,这个时期关注的是全体人类。我的爸爸和公公都是离休干部,我觉得他们特伟大,每天关注国家大事,经济发展,世界和平,就像相声里讲的伊拉克战争归他们管,我妈妈就关心哎呀菜又涨价了。这是很典型的老人生活。
5—8岁以前主要关注对象是家庭内部,而且是从妈妈开始,然后扩展到爸爸进来,父母双亲,再往后又扩展到家庭内部,爷爷奶奶,在国外有兄弟姐妹,我们国家是独生子女,你可以看到他的人际交往范围是逐渐扩大的。
如果前面的时期没有能够完成好的话,那么它后面所有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这个时期是最最重要的。我们经常在临床上说底儿好。比如一个男孩 子受到爸爸妈妈严重的虐待,对父母很生气,要断绝关系,但你会发现他又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一问他的发展史,虽然爸爸妈妈打他,骂他,说他这儿不好,那儿不 好,但爸爸妈妈在最开始的功能完成得非常好,比如爸爸妈妈特别稳定在他身边存在,比如饿了饭就来了,渴了水就来了,冷了衣服来了。他的危机感发生在3—4 岁听懂语言之后,甚至从上学之后学习不好,爸爸妈妈老说他,问题发生在后边。虽然爸爸妈妈有虐待的行为,但虐待行为发生在生命靠后的阶段,这样他受到的伤 害也会小一些。
今天我会把重点放在这儿,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鼓励孩子,和孩子平等沟通,这些不用讲,你们都知道,而且注重情绪能力的发展,不要只注重技能,你们都知道。但我觉得中国父母不知道0—2岁对孩子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会把重点放在这儿。
我要提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依恋”(Attachment)。依恋是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照顾者有可能是幼儿园长托老师等等。依恋行为的目 的是微笑、哭、爬,使用各种各样的行为,目的是让照顾者注意他,看到他,使与照顾者变得更加紧密。小鸡为什么要依恋老母鸡,因为依恋它就给它食吃,他就能 活下来,这是本能,人类就更有。
养过孩子的人,比如孩子依恋妈妈,妈妈离开了之后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哭、闹,实际上他是焦虑表现,他觉得一定要看到这个人在我才感到安全。 可用和可接近的照顾者(稳定存在并且有呼应的)能够提升儿童的内在安全感,它是后边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就是这种内在安全感能够激活成长和发 展所必须的探索行为和依附行为,就是你后边要创造,后边要和人建立关系,和人要有亲近的感觉。我们和谁亲近?他长大要恋爱,要交朋友,和同学,和权威,和 老板建立亲密关系,包括将来得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将来能够建立亲密关系是因为他小的时候被亲密过。为什么大家生活中会有这样的观察,您永远和他建立不起关 系,他永远淡了吧叽的,或者特别容易受伤害,一说个什么话他又受伤害了,因为有的人在0—2岁没有稳定的存在感。
而这个过程与婴儿脑部发展进程是有关的。婴儿脑部发育进程是躯体中枢、情绪中枢、皮层躯体、情绪、认知。开始婴儿只有平静、高兴、哭泣,而承认 情绪是分化的,比如有内疚、羞耻以及又担心又生气还渴望,有特别复杂的情感纠缠在一起。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情绪中枢在不断发展和发育。
0—2岁当时只有躯体中枢,情绪中枢没有太发育全,皮层根本就不太起作用,这时候如果发生了心理上的创伤、打击,它全部都会留在躯体层面。你用 言语进行心理治疗不管用。心理治疗有躯体治疗、催眠治疗,用于躯体的,在0—2岁皮层发育之前,留下的那些糟糕的记忆,我们把它叫躯体记忆。
在一生发展当中,依恋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它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基础。依恋既是一个特定发展任务,也是一个发展途径。首先它有关键期,说这个
小孩频繁地换看护者,城市里最常见的就是换保姆。我在讲课中经常讲到,你要对保姆好一点,你对他晚上好,白天他就会对你的孩子好。我们听到过很悲惨的故 事,而且有的保姆频繁地换,因为妈妈注重孩子饿不着就完了,而对孩子来说相当于不断地“幼年丧母”。为什么我强调依恋关系,希望借助新浪这么好的平台让妈 妈知道什么事情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婴儿期和童年早期是很重要的,小孩被放到农村,从农村回到城市,跟妈妈不亲就是这个道理。特定任务是和照顾者建立关 系联结,途径是依恋在一生中的角色。
首先我们发展情绪情感能力。其次好的依恋可以让孩子长大以后特别自信,自信是自尊的基础,使得他未来能够谈恋爱、交朋友成为可能,能发展亲密关 系,这是基石,所以依恋很重要,你可以想想你小时候是怎么长大的。当然还有弥补,有的妈妈眼泪汪汪听完我的课说,那怎么办呢?他小的时候就我就离开他了, 我说谁养的?奶奶养的,我说奶奶对他好吗?他说好极了,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孙子,这就行了,这是替代课题。
Bowlby是心理医疗分析的专家,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安全基地。有很多的实验,比如妈妈抱着孩子进入很陌生的环境,照录像,发现孩子先在 妈妈怀里躲着,看环境,然后发现挺好的,挺安全的,然后就会抓一个玩具再回到妈妈怀抱里。等到玩够了,厌烦了,就觉得那个红的更好看,又从妈妈怀里下来拿 玩具,再回到妈妈的怀抱。所以,妈妈的怀抱对孩子来讲是全世界最温暖的地方,这就叫“安全基地”。婴儿如果有安全基地的话,对世界的认识就是我是可爱的, 有价值的,我遇到困难就可以缩到这个地方来。这是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 安全基地可以使婴儿能够探索环境,确信照顾者能提供滋养、结构和监督来保证儿童的安全。当面对威胁和痛苦时,婴儿会尝试接近照顾者。如果没有安 全基地,我们想想0—3岁的孩子怎么长大的,城市里是保姆,农村是留守儿童,“散养”。所以我特别感谢殷老师和亚军办这样的活动呢?就是因为引起全社会的 重视,所说的重视心理应该从根上重视,而不是孩子躯体记忆,不安全感已经留下来了,后面再补,非常困难。没有安全地,这样的孩子会是未来社会威胁的温床, 他对世界挺冷酷的,因为世界对他冷酷。很多罪犯本身就是创伤受害者,因为世界对他冷酷,所以他也非常冷酷地对待这个世界。
依恋破坏会怎么样?比如他会抗议,小孩依恋的对象离开他的话,他会打挺,你给他塞奶瓶他会往外顶,他会对抗,之后陷入绝望,最后形成麻木不仁的 解离状态。所以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很难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不敏感,如果他不敏感怎么样?我们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人不知彼 也不知己,因为必须和自己的情绪隔离才不痛苦。这样的人和人谈判能谈得了吗?这些的人长大以后与国外进行政治斡旋能斡旋得了吗?我们国家领导一定要重视这 个问题,现在大批几千万的儿童都处于这个状态。
Mary Ainsworth也是一位很久研究依恋的,他做的是陌生人情景测验的,让妈妈带着婴儿进到陌生环境里,房间里有很多玩具,陌生人这时候进来,分两次,一次是照顾者离开,一次是陌生人离开,一次是照顾者和陌生人都离开,通过录像观察孩子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