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徐慧丽
【摘 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化、传播内容和渠道的变化驱动公共关系学理论和实务的更新、学生学情变化等因素使《公共关系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面临挑战。为此,教师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公关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期刊名称】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年(卷),期】2017(000)045 【总页数】2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106-107.
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广义来说,“互联网+”是一种新思维,蕴含着开放、创新、重塑、融合等内容[1]。
“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传播与营销的界限更模糊,这必将促进公共关系传播内容和渠道的革新,驱动公共关系行业变革,影响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和实务更新;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高校教学改革,也会影响《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结合教学经历,就“互联网+”时代《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一 “互联网+”时代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挑战
(一) 海量信息真假难辨
互联网+时代,信息总量增加,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然而海量信息未经筛选,无价值的信息充斥其中。虚拟匿名的网络传播环境使得信息真假难辨,冲击了学生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相关概念的正确认识。例如,很多学生看过明星危机公关的新闻和评论后,认为公关就是“找水军,删帖”;学生通过鱼龙混杂的招聘网站看到部分企业“公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后,认为公关职业见不得光,因而对公关职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需要老师及时发现认知误区,正确引导。
(二) 理论和实践内容的不断更新
“互联网+”时代,创新性思维指导着公共关系行业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的更新。理论方面,在传统公关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网络公关、绿色公关、整合公关等新理念;实践方面,公共关系实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一是公共关系主体的深化,从传统的企业公关、政府公关,演化出时尚公关、高科技行业公关、体育公关等行业差异化的公关主体;二是对公共关系客体的认知变化,认为公众从整体性、共同性、相关性变为个体化、个性化及自媒体化;三是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企业的公共关系传播中,公共关系实施模式也出现了文化型公关、定制化公关等创新。但由于教材、师资等原因,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更新在公共关系教学内容中较少体现[2]。 (三) 对学生学情的影响 1.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使得课堂上的大学生很多成为“低
头族”、“游戏控”,学生们每隔几分钟就刷微博、朋友圈,甚至有的不带课本,只带手机、充电宝和耳机。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口头讲授为主,虽辅以PPT、案例分析、讨论、视频等教学手段,但仍难与娱乐化、趣味性的移动终端抗衡。因此,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使手机成为课堂学习的工具,是“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微博、贴吧、网络公开课、虚拟社区等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随时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料,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垄断优势日渐式微,这对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和知识整合、优化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 “互联网+”时代《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 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当前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将网络公关、绿色公关、社交媒体传播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案例选取上,结合公关行业的实践,及时更新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选取较新的规划教材,以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另一方面,每学期都会更新案例库,将公关实践的较新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每年的十大公关事件,案例新颖生动,学生以较大的兴趣参与分析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1.引进线上线下相辅的微课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