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台山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1 二、台山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一)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1 (二)城镇规划滞后……………………………………………………2
(三)城镇建设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2 (四)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2 三、加快推进台山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3(一)强化和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三)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 …………………………………4 (四)强化土地管理……………………………………………………5(五)树立“经营城镇”理念 ………………………………………6 (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及配套改革,消除推进城镇化的障碍…………………………………………………………………………7
(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8 参考文献……………………………………………………………10 结束语……………………………………………………………11
台山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将从台山市实际出发,探讨台山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一、台山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隶属广东省江门市,市内常住人口98.4万人,有130多万台山籍华侨、港澳台同胞侨居92个国家和地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的美誉。2011年伊始,台山市着手打造具有台山特色的名镇名村
示范村。在政府重视、部门联动下,本着规划先行、精心选点,专家领衔、用心设计,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新思路、精心谋划,以“幸福宜居侨乡,世界美丽村落”为主题,以“一镇四村一廊道”为试点,以改善和发展民生为主线,为该市创建具有侨乡特色的名镇名村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2013年开始,台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以各项倒逼项目、重点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为着力点,重点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城乡建设管理、建筑工程建设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台山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
台山市大部分村镇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镇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二)城镇规划滞后
在台山市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三)城镇建设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台山某些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四)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近年来在台山区域基础设施
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台山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和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在台山市城镇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规划为龙头,实现城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协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台山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权威性。制定规划要适度超前,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防止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增加规划的透明度,让公众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变更规划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防止一任领导一个规划。要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使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要进一步加大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消除村镇建筑“散、乱、差”和“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当前还要注意搞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培育区域优势产业。以发展镇级经济为核心,抓好产业规划,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增强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二是壮大园区经济。产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加快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