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第I卷答在答题卡上,第II卷直接答在试卷上。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
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B.施行仁政 D.君贵民轻
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据此,
该人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孔子收徒讲学,西汉设立太学,都是对古代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下列对两者分析有误的是 A.办学性质并不相同 B.教育对象都涉及社会中下层 C.都推动儒学的传播 D.教授内容以《论语》等为主
4.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
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 C.科举制度的繁荣
B.宋明理学的影响 D.民间书院的兴盛
5.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
“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乙徒的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 B.有理而后有气 C.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6.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
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张 A.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主张 “绝假纯真”的童心 D.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
7.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
A.痛恨孔孟学说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8.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
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源于
A.抗清斗争的高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宋明理学的兴盛 D.西方思想的影响
9.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
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A.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C.政府垄断了印刷技术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D.印刷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10.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
是
11.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
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画的类型和创作风格看,符合该画的是
A B C D
A.山水画 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文人画 “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文人画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山水画 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12.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居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述、谈论小
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
A.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是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 D.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
1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
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 C.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 D.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14.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大使,清末被政府派驻欧洲,这被认为是大伤国体的
奇耻大辱,甚至视其为汉奸一般。这反映出当时
A.对西方列强已产生了敬畏心理 B.形成了平等的外交观念 C.中国仍没有摆脱藩属外交观念 D.中国人的盲目排外心理
15.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
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16.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
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C.发展近代交通
B.吸收世界文明 D.主张机器生产
17.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
—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
18.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了统计,“科学”一词出现
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19.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
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20.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
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2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
的主要价值在于
A.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B.推翻封建清政府 C.实现民生幸福
D.实现民族独立
22.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
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3.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
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4.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
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这主要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独立探索革命道路
25.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四大”(1992年)四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
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26.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
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7.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
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谈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