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毕节五年中考命题规律 近五年毕节中考考情分析 年份 考点 题型 题号 分值 溶液的配制、溶192018 质质量分数的计填空、计算题 (2)、5 算 23 乳化现象、溶解选择、填空、7、2017 度、溶液的有关12 计算题 19、24 计算 2016 溶解度曲线 计算题 24 4 10 3 知 识 清 单
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一种或 几种 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的 、 稳定的 混合物,如NaCl溶液、Na2CO3溶液、蔗糖水等。
(2)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组成性质都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如温度、溶剂的量、气体压强),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混合物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①溶质:被溶解的 物质 (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 物质 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 水 ,酒精、汽油等液体做溶剂,溶剂一般是液体。两种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当溶液没有指明溶剂是什么物质时,那么溶剂是水。当溶液中含有水,无论水的量为多少,一般把水看作是溶剂。溶液中可以是一种溶质,也可以是多种溶质。
特别提醒 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冰,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 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常见物质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
物质 NaOH NH4NO3 NaCl 3.乳化现象
(1)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现象 温度 升高 温度 降低 温度不变 整个过程放热、吸热 放热 吸热 不放热,不吸热 2019年中考预测 本单元是中考命题中的必考重点,主要考点有:溶液的概念与性质、溶液的稀释、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互求、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有关计算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概念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也经常出现,溶液的配制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特别是溶液的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题在中考命题中都含涉及。预计2019年毕节中考命题将更加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体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思想。 溶解度及溶解度2015 曲线、溶液的有关计算 溶解度及溶解度2014 曲线 填空、计算题 20、24 选择题 5 特别提醒 浓H2SO4溶于水也放热,CaO固体与H2O反应,也放热。
(2)应用: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用洗衣粉、洗涤剂洗去衣服上的油污等,都是利用洗涤剂的 乳化 作用。
特别提醒 用汽油也能洗去油污,但原理是溶解油污而不是乳化油污。NaOH也能去污,是与油脂发生了反应。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向 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 继续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溶液 。
特别提醒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缺少这两个前提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不能确定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根据溶解现象判断 溶液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
(2)根据析出的晶体判断
(3)归纳:只要溶液中有固体存在,那么一定是该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 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乙物质,例:一定温度下的KNO3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NaCl。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
特别提醒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Ca(OH)2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质结晶
(1)结晶起点: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是从溶液达到饱和时开始的(溶液达到饱和的两种途径:①改变温度,②蒸发溶剂)。
(2)蒸发溶剂结晶(浓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如:NaCl。
(3)降低温度结晶(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物质。如:KNO3。 (4)降温结晶分离混合物:适用于A中含有少量B,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可将A中的B分离出来(或除去A中的杂质B,即提纯A)。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 一定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a.一定温度下;b.100 g溶剂里;c.达到饱和;d.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a. 溶质 的性质,b. 溶剂 的性质;外因:c.温度。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的溶解度,表示该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a. 溶质 的性质,b.溶剂的性质;外因:c.压强,d.温度。 (3)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①压强越大,溶解度 越大 ; ② 温度 越高,溶解度越小。 3.溶解度曲线
(1)定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应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直观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下面以例题进行分析)。 例 ①查找物质的溶解度,并判断物质溶解是否达到饱和。
如图所示(②③④⑤后同),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t3℃时将30 g的甲物质溶解在5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解析】根据曲线图t3℃对应的纵坐标为50,则查找的溶解度为50 g。t3℃时100 g水中溶解50 g甲达到饱和,50 g水中溶解25 g甲达到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 g,是饱和溶液。
②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如图所示,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解析】t1℃时,对应甲、乙曲线上的点M、N点,明显N点高于M点,大小顺序为乙>甲。 ③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如图所示,将t3℃时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解析】温度由t3℃降为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析出溶质甲变为t1℃甲的溶解度,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由t3℃降为t1℃时,也有溶质析出变为t1℃时的溶解度;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
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乙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故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S甲+100 gS乙+100 g
S甲S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