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刘红梅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具准备: 例1主题图、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通过闯关“智慧岛”复习前面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关:口算。
20×60= 20×30= 12×40= 30×30= 50×11= 30×60= 第二关: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4×2= 231×3=
(闯关让学生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
的笔算方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到新华书屋购书图和例1主题图。 师: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生1: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 生2: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
生:每套书有14本,买了12套,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故列式为:14×12=?
师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生1: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
生2: 14×4=56(本) 56×3=168(本) 生3::14×12=168(本)
1 4
×1 2
2 8 1 4 1 6 8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把12看成是4的3倍,先用14×4=56,再用56×3=168算出结果。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
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课后反思:
1.打破传统课堂模式,第一环节安排复习铺垫,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出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及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处计算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