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年中考化学专题 气体的制备、检验与净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23:11: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4年中考化学专题 气体的制备、检验与净化

重要考点:一、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工业制取

学科王气 体 制备药品 氧气(O2) 过氧化氢溶液 和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二氧化碳(CO2) 大理石(或石灰石) 和稀盐酸 氢气(H2) 锌粒和稀硫酸 2KMnO4 △ 反应原理 2H2O2MnO2 K2MnO4+MnOMnO2 2+O2↑ 2KClO3 △ 2KCl+3O2↑ CaCO3+2HCl Zn+H2SO4 2H2O+O2↑ CaCl2+H2O+CO2↑ ZnSO4+H2↑ 反应类型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分解反应 固体与液体混合 不需加热 ① ②固体与固体混合 加热 ③复分解反应 固体与液体混合 不需加热 置换反应 固体与液体混合 不需加热 ④ 发生装置 气体溶解性 气体密度 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或 收集装置 (纯净的)或 (干燥的) (唯一的) 净 化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 可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用NaHCO3溶液除用NaOH溶液除去HCl 去HCl,浓硫酸干燥 杂质,用浓硫酸干燥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是二氧化碳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点燃气体,检 验其生成产物。 淡蓝色火焰, 生成H2O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1

验满或验纯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集气瓶口,若木条熄满。 灭,说明已收集满。 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⑴先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⑵用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连续均匀排出时才收集 ⑶导管置集气瓶口 ⑴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⑷先移出导气管,后 停止加热,以防倒吸 ⑸正放 ⑴ 不能用稀硫酸,因反应生成CaSO4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⑵ 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到液体中(分液漏斗不强调) ⑶ 正放保存 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CaO 用拇指堵住倒置已收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后移开手指,若听到“噗”的一声,说明已纯。 注意事项 ⑴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先验纯再收集 ⑶不能用浓硫酸 ⑷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到液体中 ⑸倒放保存 工业制取 分离液态空气(依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 加压、蒸发——物理变化。 科王CO2↑+ 分离水煤气H2和CO 注明: 1.固固加热装置——凡是反应物都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的发生装置图可用图②。

2. 固液不加热装置——凡是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的发生装置图均可用图①、③、④。

二、气体的净化与干燥

1.除杂原则:①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②不能减少被净化气体的量。 2.干燥剂的选择:(干燥原则: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干燥装置 洗气瓶(盛液体) 仪 器 干燥剂 能干燥 的气体 浓硫酸 固体NaOH、无水CaCl2、 生石(CaO)、 无水硫酸铜碱石灰等 (CuSO4) 干燥管(固体干燥剂) U形管(固体干燥剂) 无水硫酸铜 (遇水变蓝) 固NaOH、 无水CaCl2、 生石(CaO)、 无水硫酸铜碱石灰等 (CuSO4) SO2、CO2、HCl; NH3; SO2、CO2、HCl;NH3; SO2、CO2、H2、O2、CO、H2、O2、CO、H2、O2、CO、 H2、O2、CO、HCl;H2、O2、N2、CH4 N2、CH4 N2、CH4 N2、CH4 CO、N2、CH4 不能干燥 SO2、CO2、 SO2、CO2、 NH3 NH3 NH3 HCl HCl 的气体 注明:(碱石灰是由CaO固体和NaOH固体组成的混合物)。 3.常见吸收剂及能吸收的气体: 吸收剂 水 碱石灰(NaOH和CaO) 浓硫酸、无水CuSO4 4.尾气的吸收及处理——环保意识

①.溶液吸收:如CO2、SO2、HCl、NH3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极易溶气体要防止倒吸)。

2

吸收的气体 HCl、NH3 CO2、水蒸气、HCl H2O 吸收剂 NaOH溶液或石灰水 灼热铜丝或铁丝 灼热氧化铜 吸收的气体 HCl、CO2 O2 CO、H2 ②.点燃处理:如CO、CH4、H2S等可燃性气体可接一个尖嘴导管,将其点燃。 ③.气球收集:如有毒的CO、H2S、Cl2等可在导管末端接上一个气球收集。 ④.防倒吸装置:如易溶的气体可收集到倒立的漏斗中。

干燥的

6.“万能瓶”的几种主要用途:

(1).集气:(贮气)注明:气体的性质决定收集的方法

学科王CO

Fe 2O3 澄清的

石灰水 烧杯 纯净的氢气

①如瓶中为空气,即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a管进,密度小的从b管进。

②若瓶中为水,即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气体从b管进。 (2).洗气:(长入短出) 瓶内装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3).量气:(短入长出)

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进入,a端接量筒,通过测量量筒内水的体积从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

(4).安全瓶:(长入短出)

点燃可燃气体时,瓶内装少量水,将点燃的气体与从发生装置产生的气体分隔开。 收集法 实验图 O2、H2、CO、CH4 O2、CO2 适用不跟空气发生反应 H2、NH3、CH4 适用不跟空气发生反应 a b 排水集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空气法 气 体 性 质 适用不易溶于水、难溶于水 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三、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一)重要的三种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H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 小 ,难 溶于水 O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 大 ,不易 溶于水

CO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 大 ,能 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H2 2H2+ O22H2O H2+ CuO⑵.与非金属反应 C+ O2S+ O2CO2 SO2 △⑵.还原性 Cu + H2O ⑴.与金属反应 O2 2Mg+ O23Fe+ 2O2CO2

⑶.与化合物反应 CH4+2O2C2H5OH+3O22CO+ O2 CO2+ 2H2O 2MgO Fe3O4 2CO2+3H2O ⑴.与水反应 CO2+ H2OH2CO3 4P+ 5O22P2O5 ⑵.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3

2CO2 ⑶.与碳反应 CO2+ C2CO CaCO3↓+H2O 3.用途的比较:氢气用途⑴填充气球;⑵高能燃料;⑶冶炼重要金属 氧气用途 ⑴支持燃烧;⑵供给呼吸;⑶用于炼钢

二氧化碳:⑴灭火;⑵作工业原料(制饮料、纯碱、化肥等);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⑷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1.化学性质(可燃性): 可燃性 H2、CO、CH4的检验 H2 点燃后,⑴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2H2+ O22H2O 没有 水雾 ,该气体是 CO ;⑵在火焰上方罩一CO 2CO+ O22CO2 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石灰水变 浑浊 ,CH4 CH4+2O2该气体是 CH4 ;另一气体就是 H2 。 CO2+ 2H2O (三)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的三种物质:氢气、一氧化碳、碳 1.物理性质: 颜 色 气 味 状 态 密 度 溶 解 性 H2 CO 无色 无色 无味 无味 气体 气体 比空气 小 难 溶于水 比空气 略小 难 溶于水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中的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不同。 C 金刚石和石墨是由 碳 元素组成的 碳单质 的物质;它们的物理性质 不同 ,但化学性质 相同 。(填:相同、不同)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⑵.还原性 H2 △2H2+ O22H2O Cu + H2O H2+ CuOCO C 2CO+ O2C+ O2学科王2CO2 CO2 CO+ CuOC+2CuO△Cu + CO2 2Cu+CO2↑ [解题策略指导]

一定要熟知常见气体的制取、干燥、除杂、装置的连接顺序和性质的检验。

除杂和干燥的先后顺序:①若用洗气装置除杂,一般除杂在前,干燥在后;②若用加热装置除杂,一般是干燥在前,除杂在后。

洗气瓶和干燥管中气体的进出口顺序:①用洗气瓶除杂和干燥时,气体应长进短出;②用球型干燥管除杂或干燥时,气体应大进(即大管口进气)小出(即小管口出气),以利于气体充分干燥。

检验多种气体的先后顺序:有多种气体需要检验时,应尽量避免前步检验对后步检验的干扰。如被检验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应先检验水(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后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最后干燥水(用浓硫酸干燥)。

记住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H2O变蓝。要验证H2和CO等还原性气体,可先将净化后的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再检验其产物。检验H2的存在是通过其与CuO反应生成H2O,检验H2O时一定要将产物先通过无水

4

2014年中考化学专题 气体的制备、检验与净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1vsz3x9i7507xn0vyr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