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类英语书籍的翻译技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计算机、通信、控制类图书出版市场空前繁荣。由于IT业的特殊性,也由于国内相关发展的滞后,最新的思想、理论、方法、软件、工具等基本来自国外。大多数人总是尽量避免阅读英文资料(其中也包括笔者),期盼“中文版”稻草来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现实是,计算机翻译书籍是所有书籍中最有市场、单价最高、却又最轻率推出的一个书种。
出版社引进一本书,都期望出版高质量的中文版图书。原著的优劣诚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翻译的质量以及后期的制作也绝不可忽视。翻译不等于简单地把原著中的英文表达转述成中文表达,而是要通过译者的消化(甚至吸收)再按照中文的习惯来表达。
从翻译过程来说,技术翻译是需要技术背景的,仅仅文字的功底远远不够。英语基础非常好的人,如果他不了解书中到底在说什么,同样也会翻译得一塌糊涂。计算机领域的分支很多,而且深浅层次(理论、技术、应用)差异也很大,所以,译者的背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翻译工作本来非常枯燥,极需耐心,态度至关重要。如果非常信任自己的理解和文字表达,而且确实花了足够的功夫,则这样的翻译一定不错。要做到这一点,一则要充
分理解书中的内容,二则要花足够的时间来润色文字,最起码也要保证通顺。
二、翻译过程的建议
要根据交稿日期认真细致规划,考虑协作同步的成本。不要对工作日程抱有错误的乐观。一旦时间严重不足,进度偏离预期,往往虎头蛇尾,草草了事,成品的级次可想而知。建议如下:①开始翻译之前,先翻译目录,编好章节序号。目录译稿和原书目录复印件每位译者人手一份,以便于统一译法和标题之间的引用。如有词汇表,也应提前译出,每位译者人手一份,有助于统一译法。②翻译过程中,如遇到疑难,一定在稿中用红色标出,以待统稿人和审校人员解决。采用这种方式的标准可以较宽松,稍微没把握就可以标出,但注意译者一定要将自己认为的译法写上,而不能用省略号等标记。对于有疑问和认为原书有错的地方应单独列出清单。③审校:录入后,务必仔细审校,消除录入错误。各位译者可以交叉审校,有助于找出不统一之处。④统稿人:务必认真负责,解决问题,统一用词和格式。对于水平、经验不足的译者的译稿,应特别注意。在统一用词时,慎用全部替换,逐一替换为好。 录入过程中,在Word中通过“工具”菜单中的“自动更正”,关闭自动更正,以免出现意外的大写和文字替换。 三、英文单词的译和不译
不译的情况有:①各种英文名称,如软件/组件名(Control Panel)、软件中的所有名称(如对象、函数、属性等的名称)。②
英文界面上的所有文字(不一定图上有,只要确属界面元素。如“单击New File对话框中的OK按钮”,可能没有相关的图,但可以确定是界面元素)。注意,如果是根据原书做中文版,软件/组件名、界面上的所有文字应按中文版的实际译法译。③没有合适译法的(这种情况极少),如cookie、ping、applet、bug,保留原英文。
判断不译的方法:①原书中,软件/组件名一般为首字母大写。封面、标题、图表、句首等特殊位置的首字母大小写不用于此判断,因为这些位置为了美化往往采用特殊的首字母大小写规则。应以普通文本段中的情况为准,封面、标题等特殊位置按普通文本段中的情况改。②原书中,软件中的名称往往采用特殊字体。③根据文字意思判断为专有名字。
保留英文的处理:①保持大小写、拼写一致。②名词应采用单数,如DBAs应为DBA。拼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Word的拼写检查功能进行检查。
较不常见的单词首次出现时:①在译中文的同时可用小括号来注释英文,格式为:中文(英文, 缩写)。例如,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注意,名词应采用单数,如“属性(properties)”不对,应为“属性(property)”。②在保留英文时,也有类似情况,格式为:英文(中文,缩写)。如Design Data Package(设计数据包,DDP)。
界面元素:①(英文版)大小写、拼写严格符合界面上的情况,
不做复数至单数的转换。②(中文版)严格符合界面上的情况。③表现方式(加不加“”)应一致,建议中文加“”以与其它文字分开,英文可以不加“”,如“确定”按钮,OK按钮。 四、术语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频繁,新的术语层出不穷。对于每一个术语,尽可能找到约定俗成的说法。但有时候,新出现的术语或没有统一译法的术语,建议首先理解这个术语在这部书或者这项技术中的确切含义,包括它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确定它的字典含义,也就是在非计算机领域中的含义,再通过网络搜索或者查阅其他图书等手段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是否可取,最后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根据中文的表述习惯,选择合适的说法,甚至构造一个新的术语出来,并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用括号进行中英文对照说明。总之,对于术语的处理,一定要谨慎,而且要保持在整本书中前后统一。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尽可能地保留英文术语。例如,约定术语Primary Key应译成“主键”,而HTML中的新术语Imagemap可在第一次翻译的地方加上中英文对照,译成“肖像(Image map)”,以后就可以直接译为“肖像”。
翻译前有术语表的,一定要按术语表进行翻译;没有术语表的,首先由专业较好的译者将目录译出。作为术语参考。 五、注意事项
①对于某些不必翻译的英文,如intranet,这种词汇出现在中文中,首字母必须大写。MB应保留,不译为“兆”。代码中的
注释不译。
②标题的翻译。原版图书的标题并不一定很正规,有时是随随便便的一句话,甚至是调侃的语句。这时应该意译,以保证科技图书的严肃性,也符合中国图书的习惯。
③人名、地名的翻译。英文中的人名可以不翻译,直接写出英文即可;非常常用的地名应该翻译,不常用的地名可以查字典译出,也可以不翻译,而直接在译文中使用英文。
④“You”、“Your”的翻译。按照英语的习惯,大多数语句中都有这两个词语。翻译时,仍然翻译为“你”,“你的”,不要翻译为“用户”、“读者”等替代语,但原则是:如果能将“你”或“你的”去掉,且仍然通顺,则去掉。如果去掉后句子不通顺,则保留。另外,标题中的You、Your一般不译。例如,“Create Your Application”应译成“创建应用程序”,而不应该译为“创建你的应用程序”,后者显然不如前者符合中文习惯。
⑤英文中“图12.1”“表12.1”“程序清单12.1”在译成中文后应该变成“图12-1”“表12-1”“程序清单12-1”的形式。
⑥句号和逗号的全角和半角必须严格区分,不允许不叫区分地使用,比如在中文中出现半角的句号或逗号,而在代码段中出现全角的逗号或句号。
⑦全文标题必须统一。译文中必然要碰到“参见XX章”的情况,由于译文的时间不连续或多人参加译文,这里必须要特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