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3)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4)代谢废物: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组织液→2.各指标稳态的意义:
体外
(1)血糖和血氧含量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4)代谢废物因排出而含量较低——防止机体中毒。 3.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举例):
【高考警示】
内环境稳态的两点提醒
(1)稳态并不是稳定不变,即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如持续高烧不退。
【典例】(2020·日照模拟)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静脉注射血浆蛋白可以缓解组织水肿
B.葡萄糖、胰岛素和Na+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 D.肾小管和集合管相关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解析】选C。静脉注射血浆蛋白,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水分从组织液进入血浆,从而可以缓解组织水肿,A正确;血浆渗透压指的是血浆中的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的葡萄糖、胰岛素和Na+都会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引起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C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说明肾小管和集合管相关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由此也说明肾小管和集合管相关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正确。
(1)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人体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细胞代谢。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C.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D.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关
【解析】选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故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和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加固训练】
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血浆pH的稳定主要与HC
、P
等离子有关
②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液等
③维持细胞内液、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分别是K+、Na+
④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实验中,只有物理模型构建 A.①②④⑤ B.②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 【解析】选D。血浆pH的稳定主要与HC
、HP
等离子有关。在组
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消化、循环、呼吸、神经等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但调节能力有限。建立血糖调节模型实验中,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2.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