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2)今天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曲折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下面是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一组材料。
材料1: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长,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算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这中间只有50多年的时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未经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而先于西方进入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发生后,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纷纷指责它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基础,搞早了,搞糟了。其中以考茨基的言论最为尖刻,他攻击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在理论上就进行了有力批判。而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凯歌高奏,则从实践上给宣告了“早产论”的破产。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似乎“挽救”了考茨基,随着各种形式“早产论”的再次流行,他的这番言论也成为一些人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被当成是对十月革命道路历史命运的天才预言和绝妙比喻。
材料2: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来说不是徒劳的“布尔什维克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很多“社会主义前提”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迫迈出的一步,是在经济崩溃、国土沦丧、地主-资本家执政集团完全失去活动能力的状况下使民族-国家得以生存的唯一现实机遇。正因为如此,广大人民接受并捍卫了十月革命。([俄]亚·弗罗洛夫:《共产党人论社会进步的前景》,见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材料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383页。)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早产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2)为什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参考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下面是一组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材料。
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一直受世人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更加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不少论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材料1:衰亡论。
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和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出版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尼克松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两种社会制度在世界上的竞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运用和平演变的手段,就可以使苏联和苏联集团或者社会主义国家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布热津斯基认为,“共产主义,将是前工业社会向高度民主的多元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偶然出现、付出高昂代价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已不再负担任何历史使命,民主国家对社会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真正尊重个人的政治自由”,“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 材料2:历史终结论。
这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观点。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夏季号上发表题为《历史的终结?》一文。1992年他又将此文扩展为一本书,名为《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引起巨大轰动。福山认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表明,民主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方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在内的意识形态体系,已经彻底击败了非西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因此,哲学意义上的长期的意识形态冲突已经不复存在,追求自由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福山看来,人类文明发展到西方民主体制时已经终结或者到头了,因此,根本不会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在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人类将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