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近年来考验马原选择题汇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6:38: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 联系的方法 B.发展的方法 C.实事求是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18.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

A.可知性 B.客观性 C.偶然性 D. 随机性 1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社会规律的间断性 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

20.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21.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这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在于( )

A.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 B.人的理性受到情感的作用 C.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人的情感也为自然立法

2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3.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 )

A.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4.“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参考答案:1.C 2.D 3.A 4.B 5.A 6.B 7.B 8.A 9.C 10. A 11. C 12. B13.A14. B 15. C 16.A 17.D 18.B 19.A 20.A 21.C 22.C 23.C 24.D]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 )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C.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2.“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 )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4.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6.新事物是 ( ) A.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7.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意识的创造性 B.意识的目的性

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

A.人们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 C.人的意识的创造性 D.人类活动的受动性 9.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

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C.“尚和去同”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参考答案:1.AC 2.BD 3.ABC 4.ABCD 5. ABC 6.BC 7.ABCD 8.AB 9.ABCD 10.ABCD 11. ABCD] 五、材料分析题

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4)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4)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以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基本看法,请根据这些看法,说出他们所从属的基本哲学派别或哲学形态。

2.根据列宁的物质概念,说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要点:](1)德谟克利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拉美特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列宁:辩证唯物主义。(2)列宁的物质概念同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深刻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3.下面是一个对园林布景的不同看法的有关材料题。

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皇室人员前来游览一番。一位皇室人员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他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建筑师听完,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他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摘自2004年《报刊文摘》美文精选 原载2月13日《现代女报》 作者 农先安)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建筑师“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1、(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受整体的制约。(2)和谐是包含矛盾的和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引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也没有离开斗争性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包含,同一是有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 4.下面是关于庄子的蝴蝶梦的寓言故事。

在《庄子》中,有一段庄子梦蝴碟的描写。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不一会,庄子醒了,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他大惑不解地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总应该有所分别,这也许就叫“物化”吧!”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庄子的蝴蝶梦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要点:]

(1)庄子借用蝴蝶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梦境,一种幻像,只有看破人生的人,才能超凡脱俗,达到至极之境。(2)庄子的蝴蝶梦和物化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总是想像自己能够与物俱化、与道合一,以至于能逍遥于九天之上,获得绝对的自由。(3)庄子的蝴蝶梦也提出一些人生观的重大问题,如怎样对待人生的名利问题,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一切唯物主义都是( )

A.不可知论 B.唯实论 C.可知论 D.辩证法 2.“我思故我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实验和工业B.人的经验C.科学理论D.逻辑证明 4.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 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 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搜索更多关于: 近年来考验马原选择题汇总 的文档
近年来考验马原选择题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29p711o4a7f2vd1ufyb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