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互学】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重点探究
1.作者为何“颇不宁静”? (1)作者的身份、骨气
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尽管他在革命低谷时跟其他文人一样彷徨过,苦闷过,但我们在先生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文人应有的气节,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先生的人格美可用四个字来形容——情中烈外。 (2)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作者内心的挣扎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标志“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却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
作者在《哪里走》一文中,毫不掩饰地表白了自己地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3)作者的家庭生活:
作者婚姻由父母包办,在《给亡妇》一文中作者对亡妻有自责、愧疚之情,而对于夫妻之间的共同语言,则少有描述。因此,作者排泻情感的方式是独自一人苦闷地夜游荷塘。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引用《西洲曲》的语句?
二、难点突破
3. 有人认为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怎么认为?
4.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对《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后人有较多的看法: 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心情。
拘守个人小天地,表现闲适心情。
表现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心情。
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5.可以这样说,朦胧月色笼罩下的荷塘美景,就是朱自清的精神家园。
暂时的忘却中也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用片刻的偷娱调适内心的苦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桃花源——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和平安宁) 岳阳楼——范仲淹的精神家园(天下为先) 雨 巷——戴望舒的精神家园(理想幻灭)
同学们,当你忧伤彷徨时,当你踌躇满志时,你将用什么样的景来诠释你的情与志呢?请用200左右的文字描绘你的精神家园。
三、课堂小结
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样的收获?请整理在下面。
【课内互学】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领会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动词、叠音词运用的特点,品悟本文的语言魅力。 一、重点探究
1.学生熟读课文2-6小节,分小组交流讨论,标出优美词句。 2.鉴赏叠词美
AA式:悄悄、缕缕、淡淡、田田、亭亭、层层、密密、、重重、 弯弯、轻轻…… ABB式:阴森森、峭楞楞……
AABB式: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 叠词运用的效果:
① ②
③ 3.比喻和拟人
例如:①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效果: 。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 。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二、难点突破 4. 通感的运用
通感修辞的特点: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①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②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请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特点: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特点: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品味炼字美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笼”等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6.个性阅读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 但也有人说:《荷塘月色》的比喻,如荷叶如舞女的裙,荷花如出浴的美人等,浅薄庸俗,多女性柔媚作态。 比喻过滥,有堆砌感,有损意境。
阅读课后练习三所给的资料,对于其中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 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看自己是否能得出独到的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