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的优点。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的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孩子学会自尊自爱
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造一个融合、和谐、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原来我可以很优秀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给以赞赏。
我班有一位男生,他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差,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很难从他的口里说出一句完整流畅的话,但他很爱表现,每次我提出问题,他总是把手举得最高,为了不打击他的积极性,我只好请他发言,他的发言常会招来同学的笑声,但他不怕错,不气馁,我也常常鼓励他“你很勇敢,老师看到你第一个举手!”“这么长的句子,第一遍只错了两个字,不容易,再练一遍,肯定会更好的。”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不再笑他了,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与激励恰似一缕温暖的阳光渗入孩子的心田,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现在,这位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
(四)可以面对下一个挑战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选择有关的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多次努力,几经挫折,还是没收获,学生就会丧失自信心,学习情绪下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教学目标太低,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适中,要让学生达到目标,产生成功后的喜悦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里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 (五)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和年迈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缺乏督促和指导,学习成绩很差,同学们笑她,瞧不起她,她自己更是自暴自弃,为了帮助她,我常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她,当她的成绩有些起色时,我就及时在班上表扬她,私下还给她鼓励,课堂之中表现突出的地方,我加以赞扬,自那以后,每次她的表现都有那么棒,慢慢地,她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学习上的干劲也更足了??
(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的眼神,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使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他们的自信才会产生。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的是重大的教育责任。必须认识到让学生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培养起学生强有力的自信心,为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努力,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家长的热切盼望,对得起领导的殷切希望,对得起学生那颗颗纯洁无暇的求知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