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数字高程模型试题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8:45: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名词解释

1、数字高程模型(DEM): 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或者说,地形表面的数字化表示。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

1、TIN: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数字高程模型(Based on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DEM,简写为Based on TIN DEM,简称TIN).用一系列互不交叉、互不重叠的连接在一起的三角形来表示地形表面。 2、Delaunay三角网:有公共边的Voronoi多边形称为相邻Voronoi图,连接所有相邻Voronoi多边形的生长中心所形成的三角网称为Delaunay三角网。它是一个布满整个区域有互不重叠的三角网结构。 1、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现象、自然景观以及十分抽象的概念图像化,以便理解现象、发现规律和传播知识。

2、地形可视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研究基于DEM的地形显示、简化、仿真等内容,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科学计算可视化的范畴。 3、地形三维可视化: 是将三维空间对象按某一规则变换到二维平面,为了使变换过的图形具有真实感,还须根据光源的位置和颜色、对象表面的形状和方位及光谱特性等计算画面每一点的颜色灰度,并选择合适的纹理贴附于对象表面。

1、DEM质量控制:指DEM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高程、时间信息这三个基本要素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 2、随机误差:对同一目标,多次观测的结果会有不同,且没有任何规律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1、极限误差:通常以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并称为极限误差。 二、填空(选择、判断)

1、地形表达的历史演进过程,经历了象形绘图法、写景法、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晕渲图、航空摄影图像、遥感图像、数字地形表达等7个阶段。

2、DEM按结构分类包括:基于面元的DEM、基于线单元的DEM、基于点的DEM;按连续性分类,包括:不连续DEM、连续但不光滑DEM(逐点内插的格网DEM、TIN)、光滑DEM(样条函数内差的格网DEM);按范围分类,局部DEM、区域DEM、全局DEM。

3、地面复杂度描述的指标主要有:光谱频率、分维数、曲率、相似性、坡度等;其中坡度是描述地面复杂度最基本、最有效的指标。

1、地形起伏的空间自相关性是DEM内插的数理统计基础。

2、内插方法按内插范围可分为整体内插、分块内插、逐点内插。分块内插又包括线性内插、双线性内插、二元样条函数内插、多面函数法内插、最小二乘配置法内插、有限元法内插等。

1、DEM误差就是数字地形表面建模过程中所传播的各种误差的综合。

2、DEM常用的精度描述指标是中误差、平均误差和标准差(公式)。

1、地形可视化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符号到高级符号、从抽象到逼真的过程。

2、地形三维可视化方法有:立体等高线模型、三维线框透视模型、地形三维表面模型、地形三维景观模型等。

1、DEM数据模型包括镶嵌数据模型(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网络覆盖)、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如正方形)、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如三角网)。

2、规则格网DEM数据结构包括:简单矩阵结构 、行程编码结构、块状编码结构、四叉树数据结构。 3、TIN数据结构包括:面结构、点结构、点面结构、边面结构、

4、DEM数据库属空间数据库,DEM数据库的内容包括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组织方法、元数据、数据库功能等。

1、DEM质量控制策略:减少数据采集时的误差引入;对采集到的数据作误差处理,以提高可靠性;减少表面建模时的误差引入。

2、不管采用何种采集方法,测量数据都包含误差,主要来自:(1)原始资料的误差;(2)采点设备的误差;(3)人为误差;(4)坐标转换误差. 3、DEM数据误差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差。研究的重点是偶然误差。 三、问答题 1、DEM的特点。

(1)容易用多种形式显示地形信息。地形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能产生不同比例尺的纵横断面图与立体图,而常规地图一旦制作形成,比例尺不容易改变,绘制其他的地形图需要人工处理;

(2)精度不会损失,没有载体变形的问题; (3)容易实现自动化、实时化。将修改信息直接输入计算机,软件处理后生成各种地形图。

(4)快速计算、获取DEM分辨率范围内的高程数据。 2、在ArcGIS中,如何通过纸质等高线地形图生成不同形式的DEM。

(1)纸质等高线地形图扫描;

(2)在ArcMap中配准(选取投影和坐标系); (3)等高线地形图矢量化并给每条等高线赋以属性值(高程); (4)运用

Arctoolbox—Convertiontools—features to raster工具将矢量线转化为栅格线(每个栅格的值为高程);

(5)在ArcScence中,运用convert—raster to feature将栅格线转化为矢量点数据文件; (6)在ArcScence中,运用3Danalyst—inpolate to raster—Idw进行差值;

(7)三维显示(在属性表中设置高程); (8)在ArcScence中,运用

3Dannlyst—convert—raster to Tin 转化为TIN。三、问答题

1、叙述采样理论。假定某个地形曲面的纵断面为周期为正弦函数,请计算该段面上合理的采样间隔。 如果对某一函数g(x)间隔d进行采样,则高于1/2d的频率部分将不能通过数据采样的重建而恢复。也就是说,如果要想恢复重建表面,则函数的频率应小于或等于1/(2d)。 采样间隔应为:d??

2、 DEM三大数据源的特征。(1)地形图数据 主

要通过等高线来描述地物高度和地形起伏。地形图数据覆盖范围广、比例尺系列齐全、获取经济,是各种尺度DEM主要数据。制作复杂,更新周期长,不能反映局部地形地貌变化。多为纸质,存在不同程度变形。 (2)遥感影像数据

1

1)航空影像:更新速度快,地形图测绘、更新的有效手段,也是获取大面积、高精度DEM最有价值数据源。

2)卫星遥感影像:传统立体扫描仪所获得高程数据,精度较差,只适合小比例尺(1:100万)DEM生产。

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m分辨率IKONO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激光扫描仪等新型传感器数据,是高精度、高分辨率DEM最有希望的数据,但价格昂贵。

(3)地面测量数据

GPS、全站议、经纬仪在野外获取观测地面点数据,精度较高,但工作量大,只适合小范围DEM数据获取。

1、 评述几类内插方法

(1) 一般说来,大范围内的地形比较复杂,用整体内插法若选取采样点个数较少时,不足以描述整个地形,而若选用较多的采样点则内插函数易出现振荡现象,很难获得稳定解。因此在DEM内插中通常不采用整体内插法。

(2)相对于整体内插,分块内插能够较好地保留地物细节,并通过块间一定重叠范围保持内插曲面的连续性。分块内插方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分块大小的确定。

(3)逐点内插方法计算简单,应用比较灵活,是较为常用的一类DEM内插方法。逐点内插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内插点邻域的确定,它不仅影响到DEM内插精度,也影响到内插速度。

(4)各种内插方法在不同地貌地区和不同采点方式下有不同的误差。具体选择时,要考虑每种方法的适

用前提及优缺点,同时考虑应用的特点,从内插精度、速度、计算量等方面选取合理的方法。

1、 简述地形三维可视化的基本步骤。 (1)DEM三角形分割(TIN不需此步骤); (2)透视投影变换; (3)光照模型; (4)消隐处理; (5)图形绘制和存储; (6)地物叠加(添加纹理)。

1、DEM质量检查的内容 (1)检查DEM原始的数学基础(投影/坐标系); (2)数据起止点坐标的正确性(范围); (3)原始数据质量(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差); (4)高程值有效区间(插值会超出) ; (5)内插模型(选择是否恰当) (6)产品质量(整体精度) (7)元数据文件(描述是否准确) 2

搜索更多关于: 数字高程模型试题集 的文档
数字高程模型试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31i31k5cf4mu7425ee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