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的开设,主要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形式,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让我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
道德讲堂有八个环节:唱道德歌曲;看道德短片;朗诵一段经典,学习一点礼仪,讲述一个故事,做出一个承诺,作一番点评,送一份吉祥。首先让我们共同演唱道德歌曲《常回家看看》
第二个环节有请企业培训中心的马老师讲授《加强公务员道德修养 提升人格魅力》
第一部分:意义篇
一、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
1、(从小处说)公务员职业道德是立身之本 (1)人无德不立,德为立身之本。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是核心中的核心,精髓中的精髓,魂魄中的魂魄,根本中的根本。不管天地万物,人事自然,在中国文化的范畴内,无一不以德来衡量,以德为标准,以德为美,以德为善。天有天之德,天无德,则四时失序;地有地之德,地无德,则五谷不生;人有人之德,人无德,则无以立身;国有国之德,国无德,则国运衰败;政有政之德,政无德,则失信失威----总之一句话,天地万物皆以德生,无德则无以立,无以生。
(2)职业道德是公务员的立业之本
从古至今,不论哪一个行业,都有各自坚守和奉行的道德底线和职业准则,医有医德,师有师德,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在本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标准正是一个公务员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自己的形象的根本。否则,就没有资格当一个公务员。古代是这样,现代同样如此。
《史记》上说:“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战国策》也指出:“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官德隆,则社稷兴,官德毁,则国家亡。”
1
一个人要是缺失了道德,即使天资聪颖,才能无双,也不可能造福于人,荫庇人民,只会败国败家,惹来祸端,导致灭亡,背上千古骂名。
春秋末年晋国最大的统治家族智家的智瑶,就是一个有才无德终至败国败家败自己的典型。
春秋末年晋国国卿(相当于宰相)智宣子不顾他人反对立他的大儿子智瑶为继承人,因为智瑶既是嫡出,又有五个方面的过人之处:一是身材高大,长相英俊;二是射箭驾车技术高超;三是技能全面,本领超群;四是巧于文辞,聪明善辩;五是刚毅坚强,勇敢果决。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德无义,刻薄寡恩。族人智果反对说:“如果用他那五个方面的长处,去办不仁不义的事情,老百姓和国家受得了吗?如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家族总有一天会有灭门之祸。”
但是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立了智瑶为继承人。智瑶继位后果然德不配位,骄奢淫逸、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骄横跋扈,好大喜功、贪得无厌。最终在公元前453年,被赵、魏、韩杀死,智氏的领地也被三家瓜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的典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三家分晋的评价: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人无德不立,即使才高八斗,本领超群,如果没有“德”行随身最终免不了身败名裂。有德之人顶天立地,无德之人无处容身,只有德才是一切的根本和核心,只有德才是立身的前提和根基。
2、(从大处说)官为民范,吏为民师——公务员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标杆和榜样
我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传统。“上有所为,下有所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之行,下之效,官吏言行举止正是社会公众学习的榜样。官德影响民德,吏风影响民风。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官风清廉,民风必然守正;官风奢侈,民风必然铺张;官风崇俭,民风必然俭朴。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因为他的俭朴,带动了当时的俭朴之风,民风也转向节俭淳朴,不喜铺张。
汉文帝本想建造一个露台,工匠们仔细地一算,对他说:“不算多,100两金子就足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连忙问:“这100两金子大约相当于多少户中等人家的收入?”工匠们大约地算了一下,说:“十户。”
2
汉文帝一听,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建什么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老百姓的生活又很困难,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后来,露台始终没有造。
汉文帝的生活十分俭朴。他即位后,身上的袍子,补了又补,一直穿了20年,也没有换一件新的。他还经常穿粗布衣裳,生活用品很多都是前辈皇帝留下来的,自己很少去添新的,就连他宠爱的夫人也不穿华丽的衣服。在位23年,从没有修过宫室,添过车马。
汉文帝事母至孝,每次都亲自尝了汤药再喂给母亲喝.对百姓也十分关心,经常亲自耕地种田,让皇后也去采桑养蚕。他即位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9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还要发给麻布、绸缎和丝绵。
皇帝的俭朴,孝顺,仁善,为广大民众树立了一个榜样,教育了百官和百姓,使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可谓“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使全国上下世风俭朴,民风淳厚,四海安宁,天下祥和。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共同创造出“文景之治”千秋万代受人景仰。
为官者“官德”高尚,不仅会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树立威信,也会使自己成为民众效仿的楷模,就会以自己的言行教化万民,就会引领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提升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使社会道德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汉文帝一样。
反之,如果为官者对自己要求不严,行为浪荡,言语不捡,贪污腐败却不以为耻,不仅政策得不到推行,号令也无人遵从,即“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的水平。所以,公务员道德就是社会道德的标杆和榜样,(领导干部是群众眼里的教科书),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所以,不论一个公务员身处什么样的职位,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官有多大,位有多高,都要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恪守职业原则和规范,时时加强职业道德修炼,时时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立好职业根本,当好榜样。
二、人生短暂
再者,人生也短暂哪!人生不过百年,苏东坡有句话,“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人在时空两大维度中都是非常渺小的,转眼就过去。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有意义地度过这短暂的人生时间,当好人、做好事、当好官呢?真的需要静下来思思想想。
第二部分:静思篇
一、入静
3
(一)静心的好处
实际上静心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潜能。它的另一个名字叫觉知。 静心的好处有很多,省悟自己情绪的来源;觉察自己的不足(哎哟!静下来想想,今天情绪过激了,说的做的过毛了,有点缺德;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自然发现自我学习成长的人、 事、 物。(找回你的力量,增加自信;你将更有接纳心);带给自己祥和与淡定;带来好运。
不是曾有这种说法:八小时之内孔子教我们敬业,八小时之外庄子教我们静心。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
曾有记者采访于丹老师:《百家讲坛》、60万册,这些关键词,让于丹的蹿红之势势不可阻挡,但于丹对于成名仍然从容、平静:“全世界都夸我,我也不见得就轻飘飘了,全世界都骂我,我也不见得就沮丧了,这是我内心的定力,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该干嘛干嘛,仍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仍然讲课、研究媒体,仍然陪我女儿玩。”-----这是静心了,心静了,平静了、沉下来做事了。
(二)宁静致远。
《诫子书》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实际上是给他儿子和我们上了十堂课。
现在我们是讨论入静的要意,其它暂且不论。我们来看《诫子书》 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再一课就是对宁静力量的引申——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