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五位一体”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B)是行动,即按照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 (单选 )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征服自然
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有(D)。 (单选 ) A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
B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D以上都是
4.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A)。 (单选 ) A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B市场体系
C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D环境治理体系
5. 在生态公正前提下的社会公正,就是(ABCD)。 (多选 ) A财富不能为少数人积累和占有
B不能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D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6. (ABC)紧密联系,构成了生态文明系统的三大要素。 (多选 ) A人口均衡 B资源节约 C环境友好 D绿色发展
7. 治理大气污染,关键要抓重点。(ABD)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50%以上,要重点削减上述三个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多选 ) A电力 B冶炼 C石油 D水泥
8. 坚持政府引导,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探索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环境保护。 (判断 ) 正确
9. 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判断 ) 正确
10. 下垫面是指大气层下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判断 ) 正确
11.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就是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判断 ) 正确 12.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简答 )
13. 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 (填空 )
14.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填空
15. 城市群、发展轴与经济区的耦合,将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主线、经济区合作为重点”的国土空间开发组织模式。 (填空 )
1. (C)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单选 ) A绿色生产方式 B绿色经济理念 C绿色环境发展理念 D绿色政治生态理念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有(D)。 (单选 ) A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
B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D以上都是
3. (B)是通过影响逆温现象和雾的形成来影响雾霾的。 (单选 ) A风速 B温差 C气压 D降水
4. 在把握社会治理模式历史转型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建构(D)等等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制度,打造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 (单选 ) A法律制度 B道德制度 C绩效评估制度 D以上都对
5. 生物有机体包括(ABC)。 (多选 )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大气圈
6.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ABCD )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类型分为(BCD)。 (多选 ) A小型水电
B大中型水电 C新可再生能源 D传统生物能
7. 地热能属于(AB)。 (多选 ) A新能源 B可再生能源 C传统生物能 D现代生物质能
8. 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低。 (判断 ) 错误 9. 一般来说,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风速平方呈正比,与污染源排放强度呈反比。 (判断 ) 错
误
10. 保障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判断 ) 正确
11. 作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 (判断 )正确 12. 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 (简答 )
1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民主、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填空 )
14.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填空 )
15. 我国环境立法理念开始转变,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 (填空 ) 1.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D)问题。 (单选 ) A发展方式 B经济结构 C消费模式 D以上都对
2. (A)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单选 ) A自然污染源 B化学性污染源 C扩散污染源 D生物性污染源
3.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建立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C)。 (单选 ) A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B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C空间规划体系 D全面节约制度
4.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B)。 (单选 ) A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B市场体系
C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D环境治理体系
5. 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并不广泛,主要有(AB)等。 (多选 )
A排污收费
B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 C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D排污权收费
6. 一次气体污染物 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常见的有(ABC)。 (多选 ) ASO2 BCO CNO D醛类
7. 绿色农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从(ABCD)等诸多要素方面,两者均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 (多选 ) A环境因子 B生产标准 C技术组合 D产品质量
8. 生物本身具有进化的机制,因而导致旧的物种不断消失,新的物种不断形成,使生物的多样性处于一种静态平衡状态。 (判断 ) 错误
9. 生态环境既是现代政府必须投入大量财力与精力去应对的治理客体,同时还是政府等治理主体存在和开展行动的场域。 (判断 ) 正确
10. 人类的农业社会虽然并非一派田园牧歌,但其生态管理却是长期以“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现代政府从未将生态管理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之内造成的。 (判断 ) 正确
11. 通过引入市场的竞争逻辑来管理生态问题,其最终结果就是产生一个排污权交易市场,而这个市场越完善,则会使社会越难以培养环境伦理所需的“精神与态度”。 (判断 ) 正确 12.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简答 )
答:1、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2、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 3、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4、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13.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填空 )
14.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 (填空 ) 15.(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