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成语”导学案
【复习目标】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误类型 【复习重点】
望文生义的成语 两用成语 【复习指导】 一、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二、复习指导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开始,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成语上,复习-----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 大家都知道,成语,凝练精辟.生动形象。虽则四字,但却是言约意丰,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异常的丰厚。
如:豆蔻年华------- 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那,为什么是女子而不是男子?为何是十三四岁而不是十四五岁、三四十岁?
原来此成语出自杜牧的诗《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的诗句。
再如:河东狮吼------ 形容女士骄横悍烈。
北宋人陈季常,喜欢养歌妓,他妻子柳夫人坚决不让,便闹了起来。 于是苏东坡便作诗调侃陈先生: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有人评曰: 苏东坡也忒不懂道理,陈先生包养二奶,老婆叫骂几声何过之有?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的精华,是瑰宝,它们虽历经沧桑岁月沿用至今,却依旧文采熠熠,闪烁着灼人的光辉。因此,它是数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亦是检测数百万考生词语运用能力的一道“上佳题型”。
那,这块内容,高考怎样考?我们应该怎样复习呢? (二)见识题型
1、(08江苏)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1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答案】C
【解析】A项“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此处感情色彩不对。
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此处意思弄反,属望文生义。 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此句说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汉字之美,用法正确。 D项“不耻下问”使用对象有误。
2、(10江苏高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
【解析】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
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
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2
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
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三)复习方法
大量积累 准确运用 学会辨析 小心“陷阱”
“积累”-----基础!根本!专家称,成语掌握400条,且能准确应用之,可属“中等文化素养者”。
“运用”-----关键!目的!成语运用的好,不但可使你的文章摇曳生姿,还可使别人对你肃然起敬;反之,不但你的文章味同嚼蜡,而且还会贻笑大方。 “辨析”-----辨析角度。常见的角度有:词义、色彩、搭配等。 “陷阱”-----试题中的设误类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命题人常从这些角度设误: 1、 望文生义
------即不了解成语的真实意思,只是从字面上加以附会,从而做出错误的解释。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高考题第4题D项)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高考题第5题C项)
解析: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如:
1、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2、七月流火:“流火”指火星西沉。是天气转凉之意。
3、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4、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3
5、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6、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简单,或家境清贫。 7、五风十雨:每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8、危言危行:危,正直。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9、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10、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11、师心自用:倔强固执,自以为是,独断独行。 12、独具只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有独到之处。 13、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1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15、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16、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17、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
18、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 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21、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22、不赞一词:赞,添加。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24、如履薄冰:出自“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为“如同走在薄冰上一样,要小心谨慎”。不指“危险”。
(二)用错对象
许多成语,它的使用对象是固定的。应用时,要弄清适用对象,不可张冠李戴,学习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例1、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1999高考题第4题B项)
例2、 例2、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
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2001年高考题第4题C项)
此处两句,命题者从成语使用的对象上命题,重在考查成语词义适用的范围。例3句中的“美轮美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