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配套管网 初步设计说明 1.6.4 水文地质特征
某县县城地质特征为:中、下层属更新统冲积层,上部为全新统冲积层,表层为褐黄色、浅棕黄色亚粘土,厚度4-20cm,下部为岩性松散沙、卵石层。地基承载力一般在0.12-0.16mpa之间,地下水位埋深3-5米。
该县地下150米深度以内属第四系含水层,以河流冲击为主,其潜水含水层、底板埋深65-80米左右,含水层厚度35-60米,水位埋深3-20米,单位涌水量5-12升/秒,渗透系数12-18米/天。 1.6.5 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某县城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二组,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 1.6.6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1.6.6.1 给排水现状
某县水源为地下水,现有水厂一座,水源井6眼。日供水能力1.5×104m3/d,最高日供水能力为1.6~1.7×104m3/d.该水厂自来水供城区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其中70%为生活用水,30%为生产及其他用水;某氮肥厂、酒厂、烟厂等单位水源均来自自备水源井,全县共有大小自备水源井94眼,日供水量2×104m3/d。
某县是以老城为依托,边建设边发展的城市,目前县城已建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排水管网采取钢筋混凝土管道与水泥砌护渠相结合的合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雨水通过已敷设排水管道汇入丰东、曹家巷等主排水渠道排入城南小河,最终进入汉江。 1.6.6.2 给排水规划概况
根据某县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趋势,现城东水厂保留,保证日供水能力1.5×104m3/d,拟新建北环路北侧陈邸村第二水厂,近期建设规模2×104m3/d,远期扩建至5×104m3/d。
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 11
某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配套管网 初步设计说明
根据《某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中的“排水规划”明确了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规划要求依据某县城地形、地势及规划用地布局,采用分区排放的形式。丰东排污渠、曹家巷排污渠等原有的合流制排水体系,因其对汉江水质污染严重,改为分流制,旧排水系统经维修后留作排除雨水,新建污水排水系统。
1.7 建设的必要性
1.7.1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水质的要求
汉江区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方。保护汉江、丹江水源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和水量。
汉江自西向东横穿某,在某境内流长26km。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某依靠县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达到50万人,其中规划城区人口10万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数量的增加,热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城市污水日排放量已达到20000余立方米,均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汉江。
为此,某县污水厂项目只有尽早实施才能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的改善,从而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源头水的水质。 1.7.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要求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突出重点,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环境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不仅可以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可以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符合国家提出的建设开发生态大
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 12
某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配套管网 初步设计说明 西部的要求。
1.7.3.保护人民健康,改善投资环境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某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汉江。经对城区排污口水质的监测数据分析,以SS、BOD5、COD为主要污染物,造成程度不同的有机性污染、病原性污染和富营养性污染。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对以汉江水源作为人畜饮用水水源和农灌、渔业用水水源的水体周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某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保护了人民健康,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利于某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建设是必要和必须的。
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 13
某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配套管网 初步设计说明
第二章 总体设计及厂址选择
2.1 设计水量
2.1.1 规划人口预测
根据《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1)趋势外推法
考察1990年至2003年某县城人口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60.16‰。按照此人口增长趋势推算,可以得出规划近远期的城镇人口规模。即用公式:Px=12.82*(1+60.16‰)n;(式中:Px——规划目标年的城市人口数;n——增长年数;12.82——2003年某县城市现状人口)。
照此预测,某县城城市近期(2015年)为25.84万人;远期(2025年)为46.35万人。
2)综合分析法
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对周边人口的吸引,通过人口的非农化、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来实现的,因此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主要应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的速率。
1990年县城人口规模为60000人,到2003年增加到128228人,平均年增长率为60.16‰。扣除1990-2003年之间平均年自然增长率4.24‰,那么13年的机械增长率为55.92‰。
根据某县城市发展的前景看,今后一段时期应是城市发展加速的时期,某县的城镇发展采取“强化中心,突出重点,抓好一环,带动全面”的发展战略,要把县城建设成为初具实力、带动作用强的汉中东部的小城市。全县的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将主要向县城区域集中,因此县城人口在机械增长率将会较高。规划确定近期(2005-2015年),某县城人口中的机械增长率为45‰,远期(2016-2025年)为30‰,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近期为5‰,远期为3‰。则某县城近远期人口分别为:近期:23.02万人;远期:35.96万人。
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