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会因材施教、把握每种类型学生的人格差异,使用针对性教育,发扬学生其人格优势,克服不足。胆汁质——自制力,多血质——稳定性,黏液质——灵活性、抑郁质——乐观态度。
第九章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概念:人们为了生存,句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就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舒茨,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有三中基本的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的倾向(主动性、被动性)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不仅物质财富,还有赞许、地位、声望、等非物质交换。心理财富交换。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合群需要(沙赫特实验——恐惧感,安全感)、自我肯定需要(库利) 沟通的概念、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沟通的概念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沟通是指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狭义的沟通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沟通背景。 障 碍 背景
沟通模式:信息源 信息 通道 目标靶 反 馈 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相似性与互补性、个人品质、接近性与熟悉性
非言语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情、眼行为(功能主要是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分为四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首创。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 技术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社会测量法的应用可以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同伴提名法,参照测量法、关系测量法) 群体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群体概念: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群体特性: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中的领导[关于领导的产生:个人特质理论、情境特质-轮型沟通模式解决问题的速度快、正确性高、活动组织快、稳定、领导产生非常显著、士气低,环型相反,链型(Y)居中。]
群体功能: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社会助长,从众,去个体化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特瑞普里特)。个体行为效率下降对应着社会干扰。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阿希)
去个体化费斯廷格);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个体成绩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去个体化3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克鲁特、群体思维——詹尼斯)4、从众与服从。 从众与服从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原因:行为参照,参照他人的行为或意见,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害怕与众不同的心里状态。
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请时,群体具有吸引力,并且有高度的凝聚力时,隔日感受群体成员各个能干,自己无法胜任时,个体反应将会被大众知道,群体至少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时,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 服从主要原因两个: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影响服从(米尔格拉姆)因素三个方面: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他是否关心、爱护执行者,命令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情境因素,有否人支持,周围人的榜样行为,自己的行为反馈。
第十章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界定一个人心里健康与否的三条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里健康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3、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压力的概念
压力也叫应激,最早1936年加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一指让人紧张的环境刺激或事件,儿时一种身心反应(生理成分、心理成分),三是指一个过程。 压力的来源和压力的影响因素
给人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刺激称做压力源,有四种类型的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影响压力的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知(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性格(A型性格----冠心病,忙忙碌碌),环境。 压力的应对策略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内部语言来改变适应状况。 挫折的概念和类型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即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挫折产生的原因和挫折的防卫方式
挫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
状态、经济水平等。自我估计过高的人,因为常常设定不现实的目标,容易受到挫折的打击。 挫折后的各种反应: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建设性、替代性、掩饰性、逃避性、攻击性五大类,具体表现为十中:
否认、幻想、压抑、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向、转移(找替罪羊)、退行、文饰(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补偿(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吃到的柠檬是甜的)、升华。 挫折的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的观念(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性情急躁、心胸狭窄、意志薄弱、自我偏颇的人容易引起挫折感) 焦虑的概念和类型
焦虑即是焦虑障碍,是指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焦虑类型:五种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症。 焦虑产生的原因
对某一事件所引起的焦虑程度过。,广泛性焦虑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持续感到害怕,恐慌障碍的人体验到突然、强烈、不断出现的、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常伴有严重的抑郁同时发生, 焦虑的应对策略
1、认清焦虑状况(身体、思维、心理)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应战,做纪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
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
心理发展(动物种系进化、民族、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使指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关键期——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在或一组反映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时期。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一、划分主要依据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二、划分时,即应看到重点有应看到全面。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是稳定的共同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在不同的儿童身上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不同个体就回形成一定差距,表现出可变性。随着条件的不同,个体心里反战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发生一些有限制的变化。
运用发展心理学实验设计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跟踪研究法)、群体序列法(聚合交叉研究法) 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觉、记忆、注意、思维的心理过程,认知的特性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认知成绩。认知发展主要指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
创造性的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用特定的字眼代表人、地点、事件。自我中心,不“守恒”性),具体运算阶段(运用符号惊醒逻辑思考活动,形成心里表现),形式运算阶段(典型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点
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先天具有“语言获得装置”人类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是相似的。几个阶段如下:刚出生——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的刺激,9—12个月说出第一个
词,18——24个月出现双词话语。3——4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社会性发展的一般概念
主要指个体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集中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性别社会化,道德判断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题
皮亚杰的道德判断发展可划分四个阶段——自我中心,服从权威、可逆性和公正阶段 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
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1、服从与惩罚定向2、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3、好孩子道德、4、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6、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青少年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重视在一生中是最突出的,与父母之间常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共处,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有心目中喜欢的异性,感情隐蔽,当作秘密。随着价值观的变化和调整,这种情感逐渐淡化或消失。 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求职与升学、婚恋与生育、 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
自身生理变化方面——仪容变化,面部皱纹、体态臃肿、功能衰退、生殖能力逐渐减退和消失。 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孩子长大成家,离开父母,生活非常失落,生活单调无畏。
事业变化方面——个人成熟和事业收获的阶段,有一定成功,对工作满意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幻想破灭了,感觉无前途,对前程一种悲凉的感觉。不像年轻人那样对什么都充满信心。 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方法
老年人感知觉进一步退化,身体机能和治理方面出现一系列变化,老年人消极情绪比多,占主导情绪,情绪体验比较深刻,持续时间长,自控力强,一般不会轻易因为一点点环境变化而起伏。个性心理特征变得较为复杂,面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表现出有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变朝向内部世界的变化趋势,需要面对死亡。
正视老年阶段变化,愉快度过余生。 增进人生最优化发展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