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探讨服饰对宋词发展所作的推动作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5:10: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探讨服饰对宋词发展所作的推动作用

内容提要:服饰意象是宋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作为客观审美物象的感性载体,不仅显示出宋人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还因内涵、意蕴的扩展延伸而具有新颖别致的象征意义,从侧面反映出宋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对宋词服饰意象给予充分关注及全面研究,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宋词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呈现的文体特征,也有助于对全宋词作出科学、客观的整体评价。 关键词:宋词/服饰/意象/文化功能

一、概论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服饰作为一种意象,被作家用来充实文学内容,使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生动传神,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重要事实。从文化的角度看,服饰器物是社会文化中最为普遍、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特征的内容]。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由纯文学而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视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文化产 物,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我及其文化。宋代,词是最具代表 性的文学样式,无论被尊为正宗的婉约词还是被贬为非正宗的豪放词,借绚丽缤纷的服饰以增强抒情的含蓄委婉与记事的真实感人,是它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翻检《全宋词》,我们发现其中有关的服饰意象所占比例之大令人非 常惊讶。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全宋词》收录的一千三百余家词人的近两万首作品中,通过服饰描写使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竟达三千九百余首,几近全部篇 目的五分之一。仅将服饰意象作为宋词词牌者就有很多,既有直接选择某种服 饰作词牌者,如《绿罗裙》《红罗袄》《金缕衣》《双带子》《绣带儿》《钗头凤》《御带花》《绮罗香》等,也有因服饰引发相关行为作词牌者,如《解佩环》《试香 罗》《戛金钗》《选冠子》《惜红衣》《红袖扶》《题醉袖》《劈瑶钗》《湿 罗衣》《送征衣》 《翦征袍》《握金钗》《惜分钗》《貂裘换酒》《五彩结同心》《玉女摇仙佩》 等。这些词牌的命名表明它们最初的来源无疑与服饰紧密相关。与前代其他文学样式比较,宋词更侧重用审美的眼光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 平民化与大众化倾向极其突出。可以说服饰在宋词中的推动作用不仅拥有丰富的表现形态, 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二、服饰对宋词发展所作的推动作用

一、服饰意象是宋词审美观照的感性载体 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以具体的感性形象出现的,\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宋词中对女性的描写,往往以宴会上的歌女或词人身边的侍女为主角,如晏殊\忆昔花间初识面, 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风金线。苏轼\云鬓裁新绿, 霞衣曳晓红等。在他们的笔下,女性美是通过各种色彩明艳、制作精美的服饰来表现的。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通过色彩缤纷的服饰来烘托人物和渲染气氛的写作方式在宋词中几乎触目皆是,反映了宋人比较普遍的审美风尚。宋词中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意象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视觉的舒适愉悦,也为后世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服饰潮流与时代风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遭遇了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经历后,写下了著名的 《永遇乐》词,回忆当年在繁华的汴京度元宵佳节的情景:\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而豪放词人辛弃疾用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写元宵夜闹花灯的热闹场面,用\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等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宋迄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可是人类的审美 观念无论古今却何其相似。这些美丽的服饰,既符合词人的审美心理,也顺应世俗的审美习惯。由于这些服饰的描写大都是率意而为、脱口而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词人从姿态各异、风姿绰约、娇媚动人的佳人身上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使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一面未加雕饰地表露出来,因而广泛流传于民间。

二、服饰意象是宋词体现人物身份地位的显性标志, 由于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词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代替婉约词人成为词坛的主体,他们不再像婉约词人那样 惯写风花雪月和儿女情长,而是以劲健遒逸为审美取向,表现爱国热情和 战争风云。在这种形势下,服饰意象似乎很容易被金戈铁马和刀光剑影所淡化。 但事实并非如此,服饰意象在豪放词中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豪放词中有大量奢华的服饰意象。如辛弃疾《鹊桥仙》:\豸冠风采,绣衣 身价,曾把经纶少试。\豸冠\即獬豸冠。再如刘过《沁园春》\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细柳营开,团花袍窄,人指汾阳郭令公。\《宋史·舆服志五》记载\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奉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 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上述词中所描写的\玉带\、\猩袍\、\貂蝉\等都表明穿戴者享有达官贵人的身份和地位。 不仅如此,按照男女有别的礼的规范,服饰所用的图案必须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刘子寰在《醉蓬莱·寿史令人》中描写一位贵族女性时用这样的词句: \象服鱼轩,疏封大国,齐眉千岁。\象服\是古代贵夫人穿的一种特殊礼服, 上面绘有各种图形作为装饰,\鱼轩\是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车子,用鱼皮作为 装饰,此词通过\象服鱼轩\两个特定的意象不但简明交代了祝寿的对象,而且 突出了她的女性身份和所处的高贵地位。 与奢华服饰意象对应的朴素服饰意象在宋词中也颇引人注目。如苏轼《定 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刘克庄《摸鱼儿》\便披蓑、 荷锄归去,何须身着宫锦\,吴潜《祝英台近》\争似得江 湖,烟蓑雨笠,不被蜗蝇系\等。\芒鞋\、\蓑衣\、\箬笠\和\羊裘\等服饰的材 料均取其自然,它们的简陋随意直接显示出穿戴者的普通平凡。因此,文人常 以此抒发返归自然、寄情山水的洒脱情怀,或表现他们远离污浊官场和喧嚣尘 世的愿望及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

三、宋词服饰意象的内涵扩充与意蕴延伸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交流工具,而服饰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和 精神产物,又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服饰生发的语言,除了作为日常 生活的基础用语外,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作者可以进一步地注入其他概念或思 想,如借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典故等手法来委婉含蓄地抒发感情与表达 意绪,将其内涵和意蕴加以扩充、延伸。如晏几道的名作《临江仙》:\记得小 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借\两 重心字罗衣\的服饰意象不仅衬托了小苹之美,更暗示了作者与小苹之间已不是 单纯的主客关系,而有两心相印之意,使服饰的外在形式寓含了内在意义。柳 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王国维引申为 追求事业的三种境界之一,赋予包含哲理的深刻象征意义。\衣带渐宽\与\泪湿罗衣\正好能够被作为抒发离情别 绪的特定意象,它们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可感 可触的对象,有利于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在抒情方式上,宋词服饰意象继承了《诗经》比兴的优良传统,常用象征、 比喻、借代等各种修辞手法来抒情达意。如王炎《临江仙·落梅》\吹香飘缟袂, 脱迹委红裙\,李曾伯《声声慢·和韵赋江梅》\修洁孤高,凌霜傲雪,潇然尘 外丰姿。一白无瑕,玉堂茅舍俱宜。飘飘羽衣缟袂,都不染富贵膏脂\,用洁白的衣袂来形容梅花,象征词人对高洁品质的执著追求。刘克庄《贺新郎》\问如何、十载尚青衫,诸侯客\,用\青衫\借代读书人等等,都赋予服饰更丰富的内涵。

三、结论

服饰作为人类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每个时代,从事各种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描述风土人情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或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笔触探进服饰的领域。但与宋前文学作品 相比,宋词的服饰意象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超过了前代且具有典型性,所以说服饰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宋词中涌现的大量服饰意象,在宋代这个道学风气极为浓厚的朝代,无论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苏轼,还是南宋抗战 词人辛弃疾、陈亮,抑或是经历了国破家亡重大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张炎,他们的词都或多或少地利用服饰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热爱,在他们笔下,这些服饰意象都是有情、有境、有性灵的。从享受人生、珍惜生命的角度看正如杨海明先生所言:\唐宋词人对于个体生命的分外珍惜,以及他们所愈加信奉的'善待今生'和'享受现世'的人生理念,就正体现了人的自我价值 有所'升值'的趋势。所以说服饰对宋词的推动意义是巨大的、也是积极的。 参考文献:

[1]叶坦,蒋松岩.宋辽夏金元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97. [2]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1.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鲁迅.鲁迅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7.

[5]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J].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0.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5. [7]单芳.南宋辛派词人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9,(4). [8]范晔等撰,李贤等注.后汉书·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脱脱等撰.宋史·舆服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杨海明.诗词有别--城市经济带给词的印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1984,(7). [13]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卷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1. [14]朱崇才.词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57.

[15]王辟之撰,吕友人点校.渑水燕谈录(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1. [16]张毅.宋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7. [17]詹安泰.宋词发展的社会意义[J].学术研究.1979,(3).

[18]杨海明.从\死生事大\到\善待今生\试论唐宋词人的生命意识和人生 享受[J].中国韵文学刊.1997,(2).

[19]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62.

搜索更多关于: 探讨服饰对宋词发展所作的推动作用 的文档
探讨服饰对宋词发展所作的推动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435s7b85q38gut0yjs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