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文库(www.31doc.com)/心得体会范文/经验交流材料
镇乡村债务现状成因
XX镇乡村债务现状、成因和对策浅析
目前乡村债务十分庞大,负债不断增多,不仅旧债无力偿还,而且新债务还在不断地增加。很多债权都超过实效期,债权回收的难度大。债务很多都是民间私人借贷,利息高,还债期短,压力大。这就导致基层政权建设越来越困难,不仅影响了乡村正常的发展水平,而且加剧了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的矛盾。一、乡村债务现状
截至20XX年底止,该镇负债余额为595.8万元,村级负债余额达到282.77万元。乡村债务用途广泛。用于乡镇政权运转98.00万元,发放工资、福利12.00万元,公益事业性支出20.00万元,生产性支出10.70万元,办企业203.00万元,教育“普六”“普九”140.60万元,合作基金会等35.00万元,其他支出76.50万元;用于村级组织三项费用20.29万元,接待费用4.22万元,公益性支出64.64万元,生产性支出29.28元,办企业6.06万元,垫交税费44.82万元,教育“普六”“普九”3.50万元,其他支出109.96万元。
二、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乡村债务作为乡村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不仅数额大、涉及面广,而且对乡村将来的破坏力也无法估量,其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和体制、政策的因素。
举办乡镇企业形成负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村不管有无条件和能力,都一哄而上办企业,出现了“借钱办厂,出钱引资,个人赚钱,集体担债”的现象,加重乡村债务包袱,使本来就处于财政危机状态的乡村雪上加霜。
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落实形成负债。财政包干体制下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造成上级政府与乡镇签订各种经济责任状,超出了乡村的承受能力。乡村为完成任只能以增加乡村债务,农民加重负担为代价。
“普六普九”达标形成负债。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中期,为了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硬性达标,而上级配套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依靠乡村两级自筹,而筹资渠道主要是向农户集资和向银行借贷。农村税改后,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财政无力承担,学校又高息转向教师借款完成改造,形成新的负债。
完成各项税费和集资任务形成的债务。税费改革前,农户的负担项目非常多,除农业税、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