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护理学教案 教案首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9 11:50: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 “ 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例如:四季变化 四 阴阳转化

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 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 转化的条件——量增长到极限。“重” “极”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例如:人体部位:上部、体表、背、四肢 —— 阳 下部、体内、腹、躯干 —— 阴 生理特点:五脏 “藏精气而不泻”—— 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阳 ⑵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⑶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解释病机: 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 ① 阴阳偏胜(盛)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② 阴阳偏衰(虚)

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见虚热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 ③ 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

——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致另一方也不足的病理变化。其理论根据是阴阳的互用。

例如:阴虚————————阳虚(阴损及阳) “无阴则阳无以化” 阳虚————————阴虚(阳损及阴) “无阳则阴无以生” ⑷ 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

例如: 阳证——高热,面色鲜明,声音洪亮,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

阴证——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疼痛喜按,尿清便溏,脉数??????

⑸ 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 指导养生 顺四时而养生,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以延年益寿。 2. 用于疾病的治疗 ① 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胜的治则 泻其有余 实则泻之 B、阴阳偏衰的治则 补其不足 虚则补之 阳虚则寒——壮阳益火(虚寒证用补阳药) 阴虚则热——滋阴益水(虚热证用补阴药)

②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寒,凉——阴——用于治疗热证 热,温——阳——用于治疗寒证 五味: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升,浮——阳 沉,降——阴 小结:

布置作业:

1.阴阳的概念是什么?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授课日期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学时数 2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医护理》 第2 版 主编:申惠鹏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基础》第1 版 主编:廖福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1.阴阳的概念是什么?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教学后记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主要内容及时间 方法手段

课堂引入 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火土金水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提示:《尚书》:“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进而引出本次课五行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 五行的含义: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它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日曲直” 指木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伸的特性。 2.“火曰炎上” 指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

3.“土爰稼穑” 指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 4.“金曰从革” 指金有肃杀、沉降、收敛的特性。

5.“水曰润下” 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二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通过五行归属,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征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于五行之中。如此构筑了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说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 体 五音 时间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角 平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症 曰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曰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商 曰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 羽 夜半 咸 黑 藏 寒 北 东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三) 五行的生克制化 五行的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可用于阐述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

1.五行相生:

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提问 讲述 挂图 讨论 多媒体 相克关系:任何一行都存在“克我”和“我克”的关系。 相克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我克——我所胜 克我——我所不胜 相克与相生同样重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 (四 )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五行乘侮,是五行之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变化; 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它们可用于解释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和人体的病理变化。 1. 五行相乘:

①相乘的含义: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②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与相克次序相同) ③引起相乘原因有二:一是“克”的一方太过,二是“被克”的一方太弱。 2.五行相侮:

①相侮的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②相侮的次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与相克次序相反) ③引起相侮的原因:

A.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亢,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B.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不及,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相乘与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相乘是克制太过。相侮是反向克制。

联系:发生相乘时,有时也可出现相侮。相侮时,有时又可伴有相乘。 4.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①母病及子: 指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异常,影响到作为子的一行,引起母子二行皆异常。 ②子病及母: 指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引起母子二行均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⒈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⑴ 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

⑵ 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

⑶ 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

⑷ 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

⑸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肾属水。

⒉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⒈ 相生关系的传变

⑴ 母病及子——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病情较轻)如:肾病及肝 ⑵ 子病及母——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病情较重)如:心病及肝 ⒉ 相克关系的传变

⑴ 相乘传变——相克太过而为病。(病情较重)如:木亢乘土、土虚木乘 ⑵ 相侮传变——反克而为病。(病情较轻)如:木亢侮金、土虚水侮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 根据五行与五脏的归类关系,以及五行与自然的联系,归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诊断疾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肝病 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 ⒈ 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脏腑。

例如: 青色、酸味——入肝 白芍、吴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 赤色、苦味——入心 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 白术——色黄味甘入脾经以补脾气 白色、辛味——入肺 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 黑色、咸味——入肾 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肾阴 ⒉ 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⒊ 确定治则和治法 ⑴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 确定治则

A 补母——用于母子两脏虚证。 “虚则补其母” B 泻子——用于母子两脏实证。 “实则泻其子” ② 确定治法 A 滋水涵木法 B 益火补土法 C 培土生金法 D 金水相生法

⑵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 确定治则

A 抑强——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B 扶弱——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临床常将二者结合使用。

② 确定治法 A 抑木扶土法 B 培土制水法 C 佐金平木法 D 泻南补北法 布置作业:

1.五行的概念是什么? 2.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2.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

3.了解五脏的形态 教学重点 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

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1.五行的概念是什么?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护理学教案 教案首页 的文档
中医护理学教案 教案首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4deo0fksc4ddq343gzq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