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82)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搜神记〃李寄》) ..(8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84)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
值得注意的是,“侪、属、曹、等、辈”等,虽然能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然而它们同现代汉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们”存在着性质和含义上的差异:“侪、属、曹、等、辈”等是名词,而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它们是“同辈”、“同类人”的意思,因此“吾侪、若属、吾属、汝曹、尔曹、公等、汝辈、吾辈”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这些人”或“你们这些人”;它们的使用范围也是有局限性的。一般说来,“侪”只用于第一人称;“属”、“曹”可用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辈”、“等”则可适用于三种人称。
“们”作复数词尾,直到宋代才出现,并且有“懑”(满)、“瞒”、“门”(们)等多种写法。宋元时代北方系方言用“每”,南方系方言用“们”;明初多用“每”,明朝中叶以后用“们”逐渐多起来;清代用“们”。
(五)谦称
古人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有时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改用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以表示自谦和礼貌。这就叫谦称。
用来表示谦称的词语并不是代词,它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谦称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在意义人达上可以代表第一人称代词。谦称的表示方法大致有如下三种:
第一,自称以名来表示谦称。古人有名有字。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虽然古人有名有字,然而在社会交际中由于尊卑等级森严,因此称名或称字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说来,卑自称时应称名,上对下、尊对卑时也往往自称名,以表示自谦。例如:
(85)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
例(85)“回”即颜回,字子渊。这是颜渊与孔子对话时自称名(即卑自称)。例(86)孔子,名丘,字仲尼。这是孔子与子路对话时自称名(即上对下、尊对卑)。
第二,自称以低微的身分来表示谦称。如“臣”、“妾”、“仆”、“奴”、等,其本义都是指“奴隶”,古人常用来自称。例如:
(87)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
(88)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33
(89)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90)异方歌乐,不解奴愁。(《敦煌变文集》) .
第三,自称以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表示谦称。如“寡人”、“不谷”、“孤”、“愚”、“鄙人”、“小人”、“小子”、“贱”、“不佞”、“不才”、“不肖”、“婢子”、“奴家”等等。例如:
(91)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
(9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9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4)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9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96)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
《老子》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例(91),“不谷”是“不善”的意思。这是齐桓公对楚国大夫屈完自称不谷。例(92),“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这是郑文公对其臣下烛之武自称寡人。例(93),“孤”是秦穆公自称孤。
(六)尊称
古人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有时不用第二人称代词而改用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以表示对人的尊敬。这就叫尊称。
同谦称一样,用来表示尊称的词语并不是代词,它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尊称也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在意义人达上可以代表第二人称代词。尊称的表示方法大致有如下三种:
第一,称人之字或称人之号、称人之地望(出生地或住地)、称人之官爵、称人之谥号来表示尊称。例如:
(97)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98)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
(99)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人有名有字,然而在社会交际中不能随便称人之名。一般说来,下对上,卑对尊时只能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平辈之间也只能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例(97)中的“仲尼”,这是孟子提及孔子时称孔子之字。其实称字还不是对尊长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在其姓氏之下加“子”,如称孔丘为孔子,称孟轲为孟子等;有时还在姓氏之前再加一个“子”字,如“子墨子”;有时甚至连姓氏也不称,而只称“子”,如《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话时,只说“子曰”。
例(98),任安,字少卿。这是平辈之间交往时称人之字。但是在尊长面前时,对平辈则称其名。如《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颛孙师,字子张;卜商,字子夏。这是子
34
贡在孔子面前说到其他弟子时称其名。
例(99),刘备曾作豫州牧,故以其官衔来称呼刘备。
古人除有名和字之外,还有别号(即别字)。别号往往是自己取的,通常是两个字,如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别号也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人们往往称人之别号来表示对人的尊敬,如称陆游为陆放翁,称辛弃疾为辛稼轩。
称人之地望(出生地或住地)来表示尊称。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人们称之为杜少陵;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们称之为王临川;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并不是昌黎人。
称人之官爵来表示尊称。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于是人们称之为阮步兵;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于是人们称之为杜工部。
称人之谥号来表示尊称。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或谥号。除了朝廷加谥之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们所加的谥号。私谥始于东汉,盛于宋代。如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其为靖节先生;黄庭坚死后,其门人谥其为文节先生。
第二,用“陛下”、“殿下”、“阁下”、“执事”、“足下”、“左右”等词语,通过“因卑以达尊”的方式来表示尊称。例如:
(100)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101)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102)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刘因《上宰相表》) ..
(103)寡君勾贱乏无所使,使其下臣仲,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国语〃越...语上》)
(10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105)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史记〃陈涉世家》) ....(106)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汉书〃司马迁传》) ..
第三,用含有褒义色彩的词语称人来表示尊称。如:“君”、“公”、“卿”、“王”、“大王”、“夫子”、“丈人”、“大人”、“先生”等。例如:
(107)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
(108)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 ..(109)君何以知燕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35
(110)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112)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
(113)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里的指示代词可分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两类。 (一)近指代词
近指代词主要有“是”、“此”、“斯”、“兹”、“之”、“然”、“尔”等,相当于“这、这个、这样、这里、这种”等,翻译时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是”和“此”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谓语。例如:
(1)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主语) .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宾语) .(3)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定语) .(4)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势》)(谓语) .(5)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主语) .
(6)余姑翦灭此而后朝食。(《左传〃成公二年》)(宾语)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定语) .(8)可为流涕者此也。(《汉书〃贾谊传》)(谓语) .“斯”和“兹”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9)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主语) .(10)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宾语) .(11)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定语) ..
(12)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班固《封燕然山铭》)(主语) .(13)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史记〃甘茂列传》)(宾语) .(14)惟兹佩之可贵兮。(《楚辞〃离骚》)(定语) .“之”一般作定语和宾语,“然”和“尔”经常作谓语。例如:
(15)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定语) .
(16)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宾语) .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