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训提升练 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行 路 难 张 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注】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八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错误,第八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 (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句“长叹息”
- 1 -
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他乡之久,归家不得的羁旅之愁。“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弊裘”“羸马”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老马,写出了“湘东行人”羁旅行役的窘境。“饥寒”写出主仆二人又饿又冷,筋疲力尽的境况。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其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诗人将壮士比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龙蟠泥中”比喻“湘东行人”时运不济,词句表达了“湘东行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回答本题时,要一句一句分析,抓住诗句中反映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突出他羁旅行役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①表达了“湘东行人”淹留他乡的羁旅之愁。“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之久,归家不得的乡愁。②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弊裘羸马”“饥寒”等写出游子窘境,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③抒发了“湘东行人”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龙蟠泥中”喻指“湘东行人”时运不济,“不能生彼升天翼”则表达了“湘东行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境遇的愤懑。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点绛唇·高峡流云 [清]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2 -
A.“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本词前半片写景,后半片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因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三句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先解释
- 3 -
诗句的含意(表层含意即字面意思,深层含意则是指比喻义、引申义等),然后写出诗句表达的情感。注意要指出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这样可看出深层含意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答案: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阴 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应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
- 4 -
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解析】选D。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诗人渴望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着山阴①,后盟遂妨上苑②。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