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见学生用书A本·A26]
导读:
《艾青诗选》收录了诗人在不同年代创作的具有代表意义的诗歌,诗人在生活里汲取创作的源泉,传达着光明与希望的讯息,永远忠实地给读者以心灵的慰藉,播撒下对祖国的忠诚和爱的种子。艾青的诗带着深沉而忧郁的思索,如黑暗中的灯塔照亮我们的人生。艾青的诗始终坚持“忠于现实,用自己的全部智能去和现实结合”,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他所经历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
※ 作品名片 作者:艾青 体裁:诗歌 成书时间:1979年
主旨:新中国成立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抒发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心,咏叹民族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多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 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 内容梗概
《艾青诗选》收录了艾青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的作品。这期间其作品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这一期间的作品,主要描写异国的都市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现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巴黎》《马赛》《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这一时期的诗歌笔力雄壮浑厚、感情真挚热烈,饱含着象征主义的光芒和批判主义的色彩。
(2)20世纪30年代末期: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我们要战争——直到我们自由了》《我爱这土地》《吹号者》等,主要体现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悲愤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3)20世纪40年代:1941年,艾青奔赴延安,担任《诗刊》主编。这一时期,诗人从滚滚烽烟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很多诗篇,先后出版了《向太阳》《旷野》《火把》等诗集,充分体现了诗人乐观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4)新中国成立后:诗人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陆续出版诗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特别是在“四人帮”粉碎后,诗人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写出了《光的赞歌》《墙》《盼望》等大量优秀诗篇。 ※ 艺术特色
1.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20世纪30年代,其诗歌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是爱国主义。“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含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78年以后,其诗歌主要意象以“光”为主,主题是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如《光的赞歌》中,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主义,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哲思。
2.诗歌具有深沉、忧郁的诗绪。“忧郁”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艾青式的忧郁”。如《雪落
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旷野》中写道:“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等等。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特殊的时代。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3.具有独特地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感觉出发,强调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它是一种暗示和象征,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等等的深刻内容,同时也渗透着诗人的个性,在诗人的笔下主要呈现为明暗两种,因表现主题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其次,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还专门提倡诗的散文美。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形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1.下列对《艾青诗选》的相关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艾青的诗歌创作高峰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是1978
年以后。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风自由;“归来”后诗句更整齐,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
B.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是因为大堰河想让乳儿在自己温暖
的怀抱中慢慢感受,给孩子一份温馨和平常的爱。
C.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作者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创
作。因诗中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火把”,所以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的歌手。
D.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作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和民族的
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出现了很多哲理小诗,如《光的赞歌》《鱼化石》等。
【解析】B项“不能说”是因为大堰河知道自己的梦永远也不能实现,那种世俗的血缘关系,无形的鸿沟,使她只能把自己殷切的愿望放在心里;C项成名作是
《大堰河——我的保姆》,且有这个称号是因为长诗《向太阳》和《火把》,并不是因为《我爱这土地》;D项列举的两首诗是1978年以后的作品,且哲理小诗多在1978年以后出现。
2.下列对《艾青诗选》的相关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
人们。
B. 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
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 从“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
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
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解析】A项中“礁石”应该是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3.课文《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下列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
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诗中“温柔的黎明”预示着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
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解析】D项中的“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 4.下列对《树》这一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A. “树”象征着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于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抗争、紧密
团结在一起的革命者们。他们正如诗中的“树”——虽“彼此孤离地兀立着”,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B. 这首诗热情赞美了革命者的刚正不屈、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心系祖国的革
命精神,鼓舞着人们肩负起解救国家的重任。
C. 写法上,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
这更体现了革命者们在敌人的威胁下不出卖同伴,他们的心紧密相连。 D. 本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革命者的神态与行为,如“兀立”“伸长”“纠
缠”等词语。
【解析】C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况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况,两种景况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 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
相关推荐: